数字货币:姚前:比特币引发的全球“新型货币战争”才刚刚开始_比特币行情最新价格湖

编者按:

2019年,在达瓴智库发布的《2019区块链趋势报告》中曾着重论述了“2025年之前,央行发行稳定币将会形成主流,各国开启新一波货币战争”这一观点。而在2021年的开端,达瓴智库《2019区块链趋势报告》中的这一论点也得到了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的认证。姚前局长提出了“比特币引发全球大规模的数字资产实验”的观点。

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技术对货币的影响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比特币已经引发了全球大规模的数字资产实验。数字时代已然来临,数字资产时代也必将来临。

姚前:建议以监管科技应对金融科技,以链治链:8月6日下午,《寻找区块链力量》系列访谈第一集正式开播,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共话区块链如何赋能信任。姚前表示,区块链技术是突破性创新,有望成为新一代的通用数字技术。区块链技术创新具有极强的溢出效应,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据是高质量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对于区块链的发展,他建议:一是设计适应性的顶层政策;二是监管与自律并重,探索公共部门和市场协同创新机制;三是以监管科技应对金融科技,以链治链;四是做好激励相容,提倡官督商办;五是牵住区块链“数据治理”的牛鼻子,推动区块链高质量发展。(新浪)[2020/8/6]

日前,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在《比较》杂志上撰文,阐述央行数字资产的发展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

姚前:交易所丢币有可能是“监守自盗”,IPFS等是将来重要发展方向:7月12日上午,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腾讯研究院联合打造的 “明德为公,智达行果-2020公益数字经济直播讲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监管局局长,信息中心主任姚前进行了直播,谈及“盗币”时表示,“币丢了,(很大程度)是你把私钥托管给某一个数字资产交易所,数字资产交易所没有保管好你的私钥,(甚至)很可能是监守自盗出现的资产丢失,对外就说数据被攻破、被破产。”

谈到IPFS时表示“金融科技实际上是算力突破某一个临界点之后,数据和算法的一个融合。一些技术完全可以融合。区块链链上数据非常宝贵,不可能存大量的数据。现在有人提出IPFS(分布式文件系统),怎么去和大数据分析结合起来,怎么通过区块链来让数据可信,怎么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使得数据更具智慧,都是将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对于国内区块链产业发展,姚前表示,区块链应用在蓬勃发展,但代码抄袭现象严重,很多单位就复制了一个开源的东西改了改参数,就当作自己的独门秘籍来用,共识的方向、隐私保护的方向、安全的方向、跨链的技术,这些技术研究还是要深入,不能老抄人家东西。(吴说区块链)[2020/7/12]

技术对货币替代的影响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

声音 | 姚前:虚拟货币缺乏价值支撑,未来得有一个“去虚拟”的过程:据第一财经消息,昨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姚前发文称,全球那么多的货币,根本的区别在于背后的价值支撑而不是铸币技术。相信现有的数千种加密货币,在追求极客技术的同时,也会逐步认识到这一点:当前的经济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货币发行和管理功能有缺陷的“比特币”们实难担当大任,核心问题在于这类“可转让数字资产”很难构建自身的价值支撑体系。 所以,必须把目前虚拟货币缺乏价值支撑这一根本性的缺陷给矫正过来。技术固然可以向典型的虚拟货币、加密货币取经,但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货币的本质内涵,理应是数字货币发行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货币的未来得有一个“去虚拟”的过程,一个可能的变化是在前述所言的“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上强有力的“央行信用”,也就是“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央行信用”。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已成为国际央行会议最重要的主题词之一。[2019/5/6]

姚前在文章中回顾了货币形态的变化,由于技术推动,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到电子资产的演化,目前已经延展到信用资产、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等更广义的资产层次。

姚前:安全性是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设计的重点: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姚前曾表示,安全性是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设计的重点。如就数字货币本身的设计而言,将充分运用密码学理论和技术进行保护,安全性强;而在数字货币的支付交易方面,将建立涵盖底层硬件安全、终端应用安全、通信安全、场景安全和平台安全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支付安全可信保障体系,此外安全性还体现在用户隐私保护、数字交易监管这些方面。[2018/4/10]

而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对货币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入。

这种影响正引起各国中央银行、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姚前文章中称,除了交易转账功能,货币往往因价值而动,哪里的价值更稳定,收益更高,货币就往哪里流动。而这种流动,就发生了货币的替代。这种货币替代,小的可引发人世间的种种悲喜剧,大的可引发为了抢夺货币主导权的“战争”,比如以邻为壑的汇率战、各种贸易/货币联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博弈等。

以往的货币替代是因为货币的价值内涵发生变化,可以称为“古典货币战争”,而现在由于技术而引起的货币替代可称为“新型货币战争”。

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技术对货币的影响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并将继续演绎、拓展和深化。它甚至还可能引发整个货币金融体系变革,因此引起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

比特币引发的“新型货币战争”才刚刚开始

姚前认为,这场“新型货币战争”可追溯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央银行的声誉及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中介功能受到广泛质疑,奥地利学派思想回潮,货币“非国家化”的支持者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不以主权国家信用为价值支撑的去中心化可编程货币“横空出世”。

Libra白皮书指出:“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现在看,其宏大使命未必一定成功,但对于这样的愿景,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至少在技术方面抑或在模式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参考和选项,有益于社会的进步。

比特币引发了全球大规模的数字资产试验。

姚前认为,“去中心化”数字资产的兴起,更像是闹钟,唤醒了中央银行应重视法币价值稳定,唤醒中央银行不能忽视数字加密资产这一难以回避的技术浪潮,唤醒中央银行应重视央行货币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

早在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法定数字资产研究,论证其可行性;2015年,持续充实力量展开九大专题的研究;2016年,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资产研究所。

2016年之后,各国中央银行也开始行动起来,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央行加密资产试验,比如,加拿大的Jasper项目、新加坡的Ubin项目、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Stella项目、泰国的Inthanon项目,还有我国香港的LionRock项目等。

这是一条全新的赛道,参加者有私人部门,有公共部门,有主权国家,有国际组织,有金融机构,有科技公司,有产业联盟,有极客,有经济学人……总体看,这场“新型货币战争”才刚刚开始。

各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央行数字资产实验进展迅速

与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资产不同,法定数字资产或央行数字资产“根正苗红”,不存在价格不稳定和合规性问题。

有些经济体选择了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加密资产技术路线,比如,加拿大的Jasper项目、新加坡的Ubin项目、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Stella项目、中国香港的LionRock项目、泰国的Inthanon项目,而有些经济体则摇摆不定,对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依然存有争议。

区块链技术具有难以篡改、可追溯、可溯源、安全可信、异构多活、智能执行等优点,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雏形,是新型的价值交换技术、分布式协同生产机制以及新型的算法经济模式的基础。当前,各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央行数字资产实验进展迅速,内容已涉及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交易性能、身份认证、券款对付、款款兑付等广泛议题。

姚前认为,作为一项崭新的技术,区块链当然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与不足,但这正说明该技术有巨大的改进和发展空间。

姚前最后表示,虽然各国“引而不发”,至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央行数字资产,但无论是数字美元方案,还是数字美元计划白皮书,均表明美国已正式加入“火热的央行数字资产战局”。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0:0ms0-5:73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