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隐私计算走红兴起,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触达百亿元》
来源:腾讯网
近日,毕马威推出了《2021隐私计算行业研究报告》。报告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尤其在2020年经历了新冠疫情,数字化发展趋势明显加快。数据的重要性也因此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并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与此同时,大众对于隐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作为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的隐私计算迎来快速发展期。
声音 | 南京日报:区块链可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月3日,南京日报刊文《区块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表示,区块链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与推广,能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助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区块链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与我国创新水平的提升相辅相成。区块链是对互联网技术的重大突破,只有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到增强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提升核心技术的变革能力,不断推进技术变革和效率变革,促进新动能体量的不断壮大,充分发挥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二是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环境、民生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而区块链可以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应加快培育区块链技术人才。[2020/1/3]
所谓隐私计算,是一种由两个或多个参与方联合计算的技术和系统,参与方在不泄露各自数据的前提下通过协作对他们的数据进行联合机器学习和联合分析。隐私计算的参与方既可以是同一机构的不同部门,也可以是不同的机构。
动态 | 数据:区块链50样本股民企占比8成:新京报刊文《民企占比8成 监管“点名”企业入围》,文章显示,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库统计,区块链50的50只样本股来自20个不同行业,基本覆盖了区块链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中包括平安银行、美的集团等人们熟知的股票。此外,数据显示,41家为民企,占比达82%。而从地域来看,17家企业来自广东,问鼎首位,北京则以8家企业入围排名第二。
实际上,今年10月底,区块链曾在二级市场引发热潮,最疯狂时单日超百只概念股涨停。市场情绪降温后,不少当初被炒作的概念股股价回落,但仍不乏至今仍保持较大涨幅的个股,如此次入选样本股的东华软件、四方精创和利欧股份,从10月底至今,这些公司股票涨幅已超过40%。(新京报)[2019/12/30]
报告显示,隐私计算受到大数据融合应用和隐私保护的双重需求驱动,也是目前国内外政策法规的必然要求.。国内市场规模将快速发展,三年后技术服务营收有望触达100-200亿人民币的空间,甚至将撬动千亿级的数据平台运营收入空间。
动态 | 《中国区块链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发布:11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指导,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主办,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度小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9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区块链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9)》《中国监管科技发展报告(2019)》《中国区块链发展报告(2019)》三份年度蓝皮书,均由相关部门指导,监管机构、科研院所、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的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参与编写。蓝皮书针对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及区块链发展现状及趋势,概览区块链全行业发展画像,以期推动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塑造新金融核心竞争力,并注重防范金融风险。[2019/11/17]
不过,隐私计算想要达到百亿级的市场规模,突破商业化的规模瓶颈,需克服四个难点。报告表示,第一,技术和解决方案还不够完全成熟;第二,技术的安全性有待提高,缺乏可靠的技术标准认定;第三,市场需求尚未充分展现,缺乏明确的拉动性政策和标杆性示范项目;第四,较难搭建产业推广的多方协同合作模式。
“隐私计算市场未来可能形成若干家主流技术框架‘寡头竞争’的局面,其中开源框架有突出的竞争力。”报告表示,因为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是互补的技术体系,具备区块链能力也将有助于隐私计算技术服务商脱额而出。
记者注意到,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结合,使原始数据在无需归集与共享的情况下,可实现多节点间的协同计算和数据隐私保护。在欧科云链“星途计划”框架下的首场区块链沙龙活动现场,欧科云链集团副总裁张超表示,狭义的来看,隐私计算技术专注在计算上,区块链则专注存储上,两项技术可以互补,而从整套的解决方案视角来看,目前有融入了区块链数据存储格式的的隐私计算方案,也有以某些隐私计算场景作为应用的区块链实验项目,两者相互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无论是BAT等大厂,或是初创型科技企业,都在纷纷接连入局隐私计算。蚂蚁金服、腾讯云、百度推出了各自的产品,阿里巴巴、微众银行、京东等企业也在各自的技术领域形成一定优势。此外,华控清交、富数科技、矩阵元、数牍科技、锘崴科技、光之树科技、零知识科技等一批专注于隐私计算产品化的初创企业也不断涌现。诸多区块链企业、数据安全企业、金融风控企业、电信企业等也纷纷拥抱隐私计算技术。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