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央行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有什么关系?_NFT

受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采用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常常被认为是数字货币的标配技术。现有各国央行在数字货币试点或试验中,也都无一例外地以验证区块链技术

为主。作为一项创新性技术,区块链技术具有许多特点和优点。例如,以区块链技术为例,其技术基础是分布式存储数据库,点对点交易不依赖于集中式的一个或若干节点,数据存储、记

录和更新都是基于分布式网络。

这有利于数字货币分发,降低传统金融体系集中式支付、结算和清算的系统压力,提高货币支付系统的弹性和容量。区块链系统采用非对称加密,信息更新需要全体节点验证,并用时间戳

技术标记数据更新,确保区块链信息不可篡改和数据记录的可追溯,有效保障了区块链系统和数据安全。但这些特点和优点是一把双刃剑,即使不考虑分布式账本技术运行在存储容量和能

蚂蚁集团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合作协议不涉及具体产品选择:4月25日消息,蚂蚁集团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合作协议为2020年签署,双方在技术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不涉及具体产品选择。另外,记者打开数字人民币App中的钱包开立页面发现,“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仍为灰色不可选状态。(财联社)[2021/4/25 20:57:27]

源消费上的弊端,其未知安全风险和技术缺陷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首先,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性有待验证和完善。现代经济中货币支付频次高、规模大,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极为关键。分布式账本技术诞生不过十余年时间,尚未经过大容量、高频次商业

应用验证,尚存在诸多未知风险。有研究发现,在系统安全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底层代码、密码算法和共识机制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安全的风险因素。例如,区块链底层代码开源,存在系统

声音 | 长亮科技:已针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常态化研究与技术准备:长亮科技(300348.SZ)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公司已经针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了常态化研究与技术准备,并成立了有关区块链的项目组织。(新浪财经)[2020/2/25]

漏洞布局容易被攻击的问题,且因为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导致漏洞修补极为困难。

2018年8月,BitCoinABC即因此被构建恶意交易导致其出现硬分叉。在应用层面,尤其需要着重考虑智能合约、数字钱包和隐私保护等安全风险。比特币和以太坊等私人发行数字货币均

发生了类似事件。例如,2016年,以太坊众筹项目TheDao因智能合约中调用行为设计漏洞被恶意攻击,导致黑客盗取了价值6000万美元的约360万个以太币。

金色相对论 | 朱江:未来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在今日举行的金色相对论中,关于“根据央行透露的双层架构运营机制,未来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大约会怎样运行”的问题,金山云区块链部门总经理朱江表示,由于未来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大家这里注意一下,在这个模式里面,还没看到金融监管机构的身影,也就是说M0的流通,本来就要注重流通性。单层与双层的区别: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双层,就是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使用双层结构,可以减缓央行的运营挑战,也避免了在落地时对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服务体系的资源浪费。同时,这还有助于化解风险,也不会导致金融脱媒。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2019/8/15]

其次,分布式账本技术存在先天效率“缺陷”。去中心化被认为是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最重要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但由于信息需要全网广播和各个节点验证,因此“效率”成为区块链技

声音 | 武汉科技大学董登新:“露头就打”表明央行数字货币监管会更加严格:据人民创投报道,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露头就打”的说法体现了严肃、强势的监管态度,说明央行对ICO、数字货币的监管将会更加严格,表达出监管层的自信。本月9日央行潘功胜表示,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态“创新”不断涌现,一些风险变异很快,在现有法律和政策框架中,如果不符合,要做到“露头就打”。[2018/7/27]

术的最大缺陷。以比特币交易为例,交易结算平均至少需要10—60分钟才能确认,有时甚至需要超过1天时间。未来随着更多比特币被挖出来,比特币区块链数量和总账本规模都在增加,

交易验证时间将因账本规模增加而进一步延长。国际清算银行研究发现,即便是与在线支付Paypal相比,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交易效率与现有货币交易方式相比仍然有巨大差距。如果

央行货币完全采用区块链等分布式技术构建,很难满足现代金融活动大规模和高频次货币即时支付和即时结算的需要。

技术系统的安全是央行数字货币技术体系的生命。通常认为区块链等分布式账本技术存在“不可能三角”悖论,即安全性、高效率和去中心化三者中只能选其二。央行数字货币是未来数字

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选择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时,应将技术和系统层面的安全考量放在第一位,并适当兼顾效率需求。考虑到将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结算、清算支付构筑在分

布式账本技术上安全风险性,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分布式账本技术前应更加谨慎小心。

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是一种货币形态创新和支付方式创新。创新本身也是有风险和负面影响的,次贷危机即是过度金融创新的典型例子。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历也表明,如果在创

新中不能规范和及时监管新业态发展,很容易出现违法跨界介入金融业务、非法融资等现象,形成新的风险因素,影响金融稳定。尤其是近年来与比特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相关的炒作、

非法发售代币、非法融资和金融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货币形态演进是长期趋势,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涉及面广、影响大,短期内更需要从金融市场发展大局出发,把

握好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的时机、基调、进度和宣传推广口径等,实现有序创新。

从技术本身来看,当前正处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加速扩散时期,技术本身的创新和更迭较快。以区块链技术为例,比特币使用的是区块链1.0,以太坊币使用的区块链2.0已经增加了智能

合约技术,正在讨论的区块链3.0则是基于实物资产映射,以高速并行的分布式智能网络计算技术为基础。由于技术本身在快速演进和不断完善,央行数字货币要保持稳定性和确保安全,

必须稳妥推进创新应用,而不是激进式的创新。

由于发行方式变化,数字货币的钱包体系与传统货币的账户体系不同,未来围绕央行数字货币发行、支付、应用必将推动形成一系列创新,甚至导致“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很可能

也是“破坏性创新”,受影响最大的除商业银行外,主要是现有应用创新和用户。从支付的角度,我国信用卡和银行卡等便捷支付尚不普及,顺应电子商务需求,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为

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对推动我国数字金融和数字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且已为消费者广为接受。

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完全具备类现金的点对点交易特性,第三方支付很可能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应用创新。从用户的角度看,央行数字货币需依托计算机、智能手机、智能穿戴产品和物联网设

备等数字产品使用,而某些用户利用智能设备或数字化技术确实存在一定困难。此外,由于对央行数字货币使用中匿名、隐私保护问题的处理尚未形成共识,部分用户可能对交易身份、地

址和数据等信息保护存在顾虑。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并不意味着对现金和现有电子货币的完全替代,应为数字货币产业链不同类型市场主体预留发展空间,照顾到不同类型用户需求,平衡

好数字机遇与数字鸿沟,让央行数字货币真正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惠及所有市场主体和用户。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0:15ms0-7:17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