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欧美千亿美金涌入香港:虚假的传闻 真实的不安_CBD

?文?/巴九灵?

从美国的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到欧洲“百年老店”瑞士信贷银行,欧美多家银行接连陷入严重的风险事件,近期环球金融风险指数级上升,令人担忧。

这两天,一则关于“世上最大规模的资产大搬迁”的消息被大量转发。网传截图含有如下内容:

据华商财团内部人士消息,一月内,仅华人资产从美国和瑞士分别转出760亿美元和1650亿美元。世界富豪纷纷抛弃瑞士银行,尤其中国客户,已有几百万中国富豪抛弃了瑞士某银行账号。

网传图片内容截图

随后,香港银行员工停止休假、汇丰银行一周7天连续营业、香港保险销售爆单等传闻也同时发酵,令人生疑。

不过,这则消息,百度一下能看到许多报道,谷歌一下,却毫无踪迹。

这就奇怪了。这家神秘的华商财团,在天眼查上并没有明确的与之对应的公司,名字相像的“世界华商投资集团”两年前就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而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出的内容,大多是其涉及、的相关新闻。

Tether CTO主张加密行业实体重点关注新兴市场,而非欧美:6月8日消息,在美国对加密公司进行监管打击之际,Bitfinex和Tether首席技术官Paolo Ardoino认为,该行业的实体应该把重点放在新兴市场,而不是美国和欧洲。

此外,Ardoino还强调了他和他的公司对比特币的忠诚:“比特币和Tether都是由Bitcoiners创立的。我们本质上是Bitcoiners。例如,Bitfinex被认为是所有大型鲸鱼所在的OG交易所。这是业界的普遍看法。”

Ardoino详细阐述了Tether的作用,解释了稳定币如何使个人更容易进入数字时代。“通过利用美元,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简单的进入数字时代的门户,”他说。

Ardoino还称:“比特币是唯一真正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事实上,比特币是唯一没有受到任何监管机构攻击的加密货币。”[2023/6/8 21:23:28]

那汇丰银行一周营业7天又是怎么回事?据媒体报道,汇丰3家分行试行周六日特别营业安排,是为了应对香港和大陆全面通关后新增的非本地客户的服务需求。

而关于“超过760亿美元和1650亿美元的华人资产主要流入香港、新加坡等地”这组看起来言之凿凿的数据,也查无出处。

交银观察:欧美数字货币加速落地:金色财经报道,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宇发文欧美数字货币加速落地,文章指出美联储和欧央行在CBDC研发和应用方面明显加快节奏,希望借此维持国际支付结算、世界储备货币的竞争优势。数字美元和数字欧元将可能借助本币的地位,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市场上展现竞争优势,而美元和欧元的深厚国际应用基础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央银行之一,美联储和欧央行在CBDC研发和应用方面已经在加快节奏,美国政府和欧盟对CBDC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未来两大央行将会加快进程,以此维持其在国际支付结算、世界储备货币的竞争优势,这为国际货币体系带来深远影响。(大公报)[2022/4/5 14:05:01]

因为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数据仅到2023年1月底。而根据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日均数据,银行的结余、外汇储备等相关数据未出现明显变化。

此外,证券时报记者向香港金管局发函咨询“是否有大量资金迁移香港”,金管局的回复也十分官方,并无具体有效的信息。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经常处理不同商业活动所引申的资金流入和流出,金管局会与金融业界和其他持份者保持紧密联系,推动香港金融市场持续发展。

标普:欧美经济下行风险与日俱增:标普全球评级25日发布报告指出,该机构最新预测,欧美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与日俱增。上周标普全球评级预测美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将收缩6%,但现在看来这个数字至少还要高一倍。此外,目前预计美国第一季度GDP同比也将有所下降。欧洲今年上半年GDP的下滑态势看起来与美国类似,但由于疫情对欧洲的冲击开始得更早,因而欧洲第一季度GDP降幅在一定程度上要大于第二季度。(中证网)[2020/3/25]

那么,问题来了,是否真的有大量资金迁移香港?香港如传言所说成了外资避风港?关于这些传言背后的真相,小巴请教了多位大头,下面来看看他们的解答和分析。

总体来说,大量资金被转移至香港的消息意义不大,这更像是个传言。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个新闻背后的商业利益导向很明显,令人怀疑是有的公司出于商业目的而发布的消息。

目前没有来自任何权威媒体的报道,也没有确凿的数据证明;其次,从量级看也不合理,稍加分析,就能看出不合理。

声音 | 相关人士:欧美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对Bakkt比特币期货的需求正逐渐升温:相关人士表明,在欧美市场,机构投资者对Bakkt的BTC期货的需求正逐渐升温。不过,对于日本市场,由于FATF将于10月28日至11月15日在日本进行为期三周的审查,因此日本市场的比特币期货需求可能会推迟。(coinpost)[2019/8/19]

假设是美国存户,硅谷银行中1000多亿美元的存款,大多来自美国的公司,他们即便转移,也是转移至本国银行,怎么会跑到香港去?

华人在硅谷银行没有那么多存款,其次如果他们担心钱存在美国其他银行有风险,也不会着急忙慌把钱存到香港,肯定是往大银行跑,比如说花旗、摩根大通等。

至于说香港未来会成为欧美存款的避风港,更是无从谈起。首先,欧美银行总体健康状况不错;其次,从其他环境比如说法治环境上看,香港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

目前没有较权威的数据来支撑“因为硅谷银行和瑞信事件,美国瑞士有数千亿美元存款流入香港”的说法。

动态 | 全球已有1.3万多个商家接受数字货币支付 多集中于欧美地区:根据Coinmap显示,截至今日全球共13207个商家接受数字货币支付,而接受支付的商家大多位于北美、欧盟等较为发达国际和地区,而受国内经济不稳定的影响土耳其、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的商家数量也在增加。地区接受商家数量任然十分稀少,上海仅有4家,北京5家,广州6家,与阿姆斯特丹的44家和巴黎的88家相比仍然有巨大差距。[2018/9/12]

而且这里面存在误解,例如认为钱存在瑞信银行就是钱存在瑞士。

实际上瑞信银行在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都有金融牌照和资产,比如在亚洲的香港和新加坡都有。

香港,瑞银集团的标志

金融机构的“祖籍”,也就是总部所在地,和存款在地理上的流入流出关系不大。

存款客户可能会选择更好的银行,而不是考虑地区。

如果确实要流出的话,香港和新加坡的确是比较理想的地区。简单来说,香港、新加坡没有什么本地金融机构,都是美国、欧洲和内地的金融大鳄在角逐。

只是香港要成为欧美存款的避风港,就得先达到成为避风港的要求,需要在安全、法制和自由之间达到平衡。

香港能不能成为避风港,更多取决于香港政府和监管机构未来的政策走向。

中国内地目前还有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和金融管制,如果内地愿意通过香港更多地开放自己的市场,那么对香港就会有利,比如近年来中港理财通、大湾区的金融合作,沪港深市场之间的合作。

至于硅谷银行倒闭和瑞信银行事件,对香港金融地位的影响不会太大,比如香港金管局就声明过瑞信在香港约有1000亿港币的资产,但该资产占香港银行业总资产比例不到1%。

其实这次风波是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的过快加息造成银行固收投资的亏空,进而影响流动性,很多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部门也深受影响,只是大家很少关注。

目前的香港和新加坡,也都极度受美元加息影响,如果考虑存款安全的话,建议选择流动性和财务状况较好的金融机构。

海外美元存款业务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体系下,美联储加息周期大幅提高了资金的“价格”——利率。

各类固收产品在过去十几年长期的低利率环境下,很难见到这样的高收益,而且这种产品还是存款这样安全性较高的产品,因此会吸引很多的资金流入。

尤其是在当下这种大家对经济悲观,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引发避险情绪的情况下,有相对高收益又更安全的存款,吸引力会进一步提升。

硅谷银行宣布破产后,客户排队办理业务

但资金的流动很难判定,而且华商财团并不是一个可靠的信源,因此这些钱并不一定是从美国、瑞士流出的,很有可能只是受高利率的吸引而从其他产品转变为存款的,但这种情况概率比较小。

硅谷银行和瑞信银行事件后续会引发欧美银行业广泛危机的概率也不高,目前政府都很重视这个问题,处置也很及时,不太可能蔓延。

从目前来看,香港未来成为欧美存款避风港的概率很低,因为美国、日本、瑞士都具备吸引大规模资金的优势,它们的货币也是传统的避险货币。

而香港还不具备这种避险的能力,如果有全球风险发生,美国仍然是第一选择。

至于香港受到美元加息的影响,香港的资产价格早就已经有所反应了,以美联储加息周期进入尾声来判断,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当前欧美银行业危机还在发酵中,尤其是UBS并购瑞信的过程中,政府的一些操作损害了股东和AT1投资者的利益,也打破了一些共识和规则,增大了市场的担忧和避险心理。

预判到风险,聪明钱会先撤离,寻找避风港。

现阶段看,香港是个很好的选择。一方面金融生态和法制规则与欧美接轨,联系汇率制度下也不存在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通道中,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提升,在中国资产投资上香港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于硅谷银行、百年瑞信连爆事件带来的金融风险,考虑到当前欧美监管当局均及时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市场普遍认为硅谷和瑞信事件引发更大范围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静态看问题,这个结论没问题。但如果欧美央行继续加息,或又有银行爆雷,在市场情绪已经受惊的背景下,很可能会开启新一轮的挤兑潮,导致更多的问题银行浮出水面。

总之,金融生态是个二级混沌系统,参与者的行为和预期会改变系统本身的运行轨迹,具有不可预测性,也容易发生蝴蝶效应,一个小的事件就可能引发大的问题,充满了非线性。所以,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没有危机。

此外,对国内投资者而言,不用担心银行业危机问题。

中美货币政策环境相向而行,美国激进加息,中国努力保持宽松,美国抗通胀,中国防通缩,所以,美国在抗通胀这条路上遭遇的问题不会对防通缩的中国产生直接影响。

但心理上的影响还是会有的,无论是政策端还是金融机构,都会更重视稳健可持续,对于激进走极端那一套会更加警惕。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0:0ms0-8:1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