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由硅谷银行的暴雷引发的稳定币全面、系统性的脱锚无论如何属于“黑天鹅”事件了。
此前我还认为在FTX暴雷后,今年的加密生态即便再发生重大事故我们也都猜得到主角是谁,因此不算再有“黑天鹅”。可无论如何我猜不到这才没过多久,稳定币竟然脱锚了。
那么发生这些“黑天鹅”事件时,我们都有哪些方法可以保护自己呢?
我自己会尽量先在第一时间弄清事件的原委,分析清楚到底这个事件是不可逆转的还是只是意外的一次波动。如果是不可逆转的,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尽快让自己先离开这些风险。如果只是一次意外的波动,我就会继续观察。
Coinbase以太坊Staking构建者:面对审查将优先考虑关闭业务:8月16日消息,Delphi Labs研究员@lex_node在推特上对可能到来的针对Coinbase以太坊Staking业务的监管审查进行了分析,他认为Coinbase等大规模的Staking业务在该事情上没有退路,因为在PoW中矿工可以选择不打包某个被审查的特定“交易”,但以太坊PoS共识中,刻意拒绝某个技术层面的合法交易将导致算法的“不作为惩罚”,将导致业务亏损,因此“Coinbase要么使监管让步,要么关闭业务,没有共存方案”。[2022/8/16 12:28:36]
以这次稳定币脱锚的事件为例,当USDC出现问题并牵连DAI时,由于我持有的都是DAI,并且认为DAI的脱锚只是暂时的,因此我没有进行任何操作,只是继续观察。
币记Bitget VP:Bitget正在积极面对合规监管:在金色财经沙龙《Coinbase上市对未来市场的影响》的活动上,币记Bitget副总裁Josephine提出,加密货币行业要落地和有机发展,最大的一个瓶颈就是合规问题。现在各国对数字货币交易进行纳税规范,我觉得是一个利好。这条路是艰难坎坷的,但也是必经之路。
币记Bitget在面对合规监管和牌照申请方面,这几年一直在下功夫,在新加坡合规运营,并拿到了美国MSB牌照、澳大利亚DCE许可、加拿大MSB牌照、新加坡数字货币支付服务豁免权。在与传统资本融合方面,币记Bitget去年也获得了上市公司SNK和私募股权基金安澜资本的资本支持,并且不断地进行资本化运作,收并购优质资产,扩大规模。[2021/4/28 21:07:58]
可假如USDC的价格降到0.8美元甚至以下,并且在这个价位保持了几个小时依旧上不来时,那我就会首先考虑尽快把DAI换成法币。如果没有这个渠道,那我就会把DAI抛掉,分散买入LUSD、以太坊和比特币。
动态 | Gaby和Bancor合作为WhatsApp用户带来ETH和ERC20代币交换功能:Gaby和Bancor正在合作为WhatsApp带来更多的加密货币服务。近日,跨平台网络Gaby.ai在FutureBlock和Bancor的帮助下发布一款新的WhatsApp交易机器人。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是促进现有数字资产的交换。由于Gaby Wallet和Bancor的智能合约之间的集成,使得这项新功能成为可能。这些代币包括ETH和ERC20代币,未来可能会增加更多。(The Merkle)[2020/1/23]
在第一方案中,我之所以会先考虑把DAI换成法币是因为我还是想继续留存“稳定币”,但是想找个更“安全”的稳定币。所以法币就是不二选择-----因为所有的稳定币最终锚定的都是法币。
面对加密货币G20领导人有分歧 不太可能采取具体行动:据路透社报道,消息人士透露,周一在阿根廷举行的全球金融领袖会议上,由于G20领导人就如何监管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存在分歧,不太可能会采取任何具体行动。全球区块链商业委员会的麦辛娜·蒂尔曼-迪克(Mercina Tillemann-Dick)表示:“除非G20国家能采取正确行动,否则我们可能会给其他国家提供填补这一空白的机会。[2018/3/20]
在这种情况下,等风险散尽,我才会把法币再换回稳定币。
在退而求其次的方案中,我之所以在稳定币中只买LUSD是因为它纯粹是用以太坊作抵押,所以它的风险最小。我买入以太坊和比特币是因为我相信它们的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等风险散尽,买入的LUSD、以太坊和比特币我就都继续持有不动了。
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思路。这种思路认为USDC的脱锚只是暂时的,它终究会回去,因此在这个时候甚至大胆买入。
这个做法如果合理,至少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中的一个:
一是Circle这家公司有能力最终偿付这笔减记。
二是假如Circle没有钱偿付这笔减记,美国政府最终会施以援手救助硅谷银行让所有的储户安全脱险。
对第一个假设条件,我认为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我们是很难判别的。
大家之所以相信Circle还能偿付是因为它存在硅谷银行中的钱只占小部分,而大部分钱都存在其它几家大银行。而对那几家大银行大家默认认为它们是安全的。
可问题是在已经有几家银行都出问题的情况下,我们怎么知道这个风险不会传导、怎么保证那几家所谓的大银行都安全呢?
所以第一个假设条件在我看来有点牵强。
但对第二个假设条件,大家就信心满满了。可以找到一堆理由,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美国政府不会放纵科技业承受如此打击、还会说在当前美国政府拼命确保其高科技地位的情况下,不会让这样的灾难发生。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说服力也不是那么强。
首先这次受影响的科技业和2008年那次受影响的金融业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是有差别的。金融完蛋那百业就萧条了,而科技受损虽说也是不可承受之重,但暂时而言它的风险和影响是控制在局部领域和一定范围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确保监管机构就会那么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
其实即便是在2008年美国政府要救助整个金融行业时,当时的财长保尔森在内心都纠结了许久许久。因为对他而言,他即将作出的行为是违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那是一种深深刻在他骨子里的信条--------从青葱稚嫩的学生时代一直到后来久经历练的职业生涯。
当时有一张照片极其生动地体现了他内心的纠结和痛苦:他孤独地站在角落里,不和任何人交流、谈话,只是低头沉思。
而且当时对救不救金融业在全社会都是争论巨大的。
2008年都如此,何况今日。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政府会救助硅谷银行的可能性相当大,但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另外“不救”的可能。
所以我不会采用这种稍微冒险的做法。
我一向以来的信条就是:风险控制第一、活下来最重要;追逐利润第二、利润只是锦上添花。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