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经济日报发文指出,盘点2020年各类资产表现,加密货币比特币的涨势称得上“一骑绝尘”:标普500指数全年累计涨幅约16.5%,沪深300指数上涨约27.2%,现货黄金、白银分别上涨约25%、48%……相比之下,比特币接近300%的全年累计涨幅无疑是最亮眼的。截至2021年1月3日,比特币交易价格首次站上3万美元,总市值突破60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而在2020年3月,彼时刚经历一轮暴跌的比特币,价格还停留在5000美元附近。
经济日报:虚拟货币“挖矿”监管不能留死角:12月25日,经济日报刊文“虚拟货币‘挖矿’监管不能留死角”。文章表示,对虚拟货币“挖矿”不留监管死角。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形成联动,加强协调合作,共享监管信息,破解个人“挖矿”难监测、难排查等难题,形成整治合力;另一方面还要善用技术手段,从能耗、算力、资金流向等多方面跟踪侦破,做到全流程、全链条监管,让散户“挖矿”无处遁形。总体来看,在各部门各地区的集中整治下,目前无论是规模化“挖矿”还是分散式“挖矿”均得到了有效治理,未来随着监管盲区的一一扫除,相信距离虚拟货币“挖矿”清零目标的实现不会太遥远。[2021/12/25 8:02:43]
大量机构投资者入局,更多是以资产配置为导向。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投资体量的增大,这也意味着本就没有价值锚定的比特币可能遭遇更大的价格波动。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并非利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比特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早在2013年,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就联合下发过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没有国家信用背书的比特币,始终难以摆脱投机的烙印。因此,普通投资者投资比特币,仍需保持谨慎。
动态 | 经济日报:区块链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12月15日消息,经济日报发文“文化经济如何数字化转型?”,文中表示,区块链技术的全程留痕、可追溯以及不可篡改等特点,将从根本上改变电视收视率、网络点击量、电影票房等造假的问题,为文化经济的生产、消费以及再生产提供可以充分信赖的科学依据。
进一步而言,区块链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让文化生产整合更多资源,变得更高效、更智能。[2019/12/15]
经济日报:虚拟货币交易转入“地下” 应实施穿透式监管:今日,中央直属经济日报发文指出自2017年9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叫停虚拟货币直接交易。随后,2018年1月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央行营业管理部等部门先后连发三文,再次强化对虚拟货币监管。然而,媒体日前调查发现,虚拟货币交易正转入“地下”,数十个交易平台提供点对点的场外交易,市场活跃。针对虚拟货币跨境、跨领域流动的新特点,有必要加强账户监管和外汇监管,实施“一竿子插到底”的穿透式监管,并考虑建立黑名单制度,将相关责任人列入黑名单,禁止或部分限制其今后在境内开展活动、从事相关金融业务。[2018/2/26]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