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原题《李礼辉:数字经济新元素——数据要素与数字安全》
12月31日,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举办的“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与监管”高端研讨会于清华大学顺利召开。清华经管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罗玫教授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中国银行原行长、清华经管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顾问委员李礼辉带来了题为“数据要素数字安全”的高端主题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2020年9月1日,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样一个“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制度性变革和技术性的挑战。制度性的变革主要是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之一,技术性的挑战是数字安全成为核心安全的要素之一,所以今天我们就这两个课题分别做一些讨论。
关于数据要素,今年4月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是官方文件第一次把数据明确纳入生产要素。而且这个文件强调要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的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全面提升数据要素的生产率,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商业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大概涉及到五个大的方面。
这样一些话题过于大,所以今天也没有办法一一讨论,今天关于数据要素说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数据品质、数据孤岛、数据分类、数据的隐私保护。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把数字人民币打造成全球最佳的央行数字货币: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日前在首届“2021西岸金融科技前沿论坛”上表示,“我们应该把数字人民币打造成全球最佳的央行数字货币,一方面确保数字人民币在高并发市场中的规模化可靠应用,另一方面加快数字金融制度建设,抓紧制定数字化金融监管、数字货币监管、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等金融制度,并在全球数字金融制度和规则的建设中,主动参与并积极争取话语权。”(中证报)[2021/5/23 22:35:28]
一、数据的品质
现在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海量的信息,当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被收集、存储、应用的时候就会形成数据,基于经济社会的要求,数据必须具备必要的品质,把它归纳为三句话:?
一是具体的真实性。数据应该来自具体的主体;数据必须来自真实的行为,这个真实的行为可以是商品交易,也可以是金融服务;可以是劳动就业也可以是薪酬福利;可以是法定税收,也可以是行政收费。
二是可靠的一致性。数据的一致性要求与数据的应用范围正相关,且无论是集中化的数据库还是分布式的数据云都必须做到内在的逻辑正确和外部的方位严密,同时能够切实保护数据系统的可靠和安全。
三是足够的延展性。我认为数据具有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足够的延展性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并且必要的数据长度和密度,一般与数据主体的延展性正相关。
二、数据孤岛
数据孤岛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我把数据孤岛分成两类:一类是制度性的数据孤岛;一类是技术性的数据孤岛。
首先讨论一下制度性的数据孤岛,我们国家长期实行的是以表格为中心的统计体系,这是导致制度性数据孤岛的一个根源。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商业行为记录湮没在市场的海洋里,没有信用标记,无法积累信用,也就不能产生信用的正价值。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这是与生俱来的缺陷;对于市场经济社会来说,这是经济制度的缺陷
声音 | 李礼辉:现阶段法定数字货币可能采取“赛马”机制 不依赖单一区块链技术: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13日在“数字货币未来”研讨会上表示,现阶段我国如果推出法定数字货币,由于区块链技术还无法达到超大市场零售级别的高并发需求,所以应会保持技术中性,不依赖单一的区块链技术,而有更大可能采取“赛马”的机制,一些指定机构并行进行不同数字技术的研发,观察以后市场的需要、哪一条技术路线能够走得更好,那时再来确定(采用哪种技术)。(中证网)[2020/1/13]
二是技术性的数据孤岛。现在随着互联网经济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被踏入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这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产生了数据孤岛的问题。万物互联意味着数据的集合,但集合并不能够自动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甚至还会形成数据垄断。站在国家的立场,这种数据垄断有可能妨碍公共数据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也有可能因商业利益或安全疏漏发生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
三、数据分类
我们可以把数据区分成三类,一是具有所有权属性的著作数据,二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公共数据,三是具有隐私属性的个人数据。
1.关于著作数据的界定
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作品的数字化表达和记载,属于著作数据,必须按照著作权法予以保护
2.关于公共数据的界定
由政府行政部门、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具有公共属性的机构所收集和存储的各类数据,经过脱敏处理消除个人和企业的标记之后,应属于公共数据。
3.关于个人数据的界定
个人数据是能够反映个人的隐私信息。我国的《网络安全法》、《民法总则》、《电子商务法》等法律对个人数据保护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但一些具体的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明确。
声音 |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目前区块链领域的底层技术攻关集中在隐私保护等五个方面:据新浪财经报道,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李礼辉在“2019中国供应链高峰论坛”演讲中表示,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目前的底层技术攻关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隐私保护技术,在区块链共识机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提高组合环签名、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密码学技术的性能和效率。二是真实性监督机制,如何保证上链前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类资产溯源时,真正形成闭环,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机。三是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如何避免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同时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升级。四是密钥技术,密钥安全是区块链可信的基石,在私钥唯一性的技术结构中,如何有效防止私钥被窃取或恶意删除,并且能够对私钥丢失、被窃予以补救。五是区块链架构,在规模化的商业应用中,区块链技术平台不可能独树成林,必须与现有信息技术平台链接。区块链架构如何实现与相关信息技术系统的无缝链接,并且达到可靠性、持续性要求。[2019/5/19]
四、个人隐私数据保护
维护数据所有者对隐私数据的基本权利实现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建设专业化的数据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和安全保护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关于数据安全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国家的数据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物联网的建设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突飞猛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核心的数字技术、万物互联架构、地缘金融竞争等等层面,我们还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些短板可能会危及数据安全,所以我们应该对此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警惕。
声音 | 互金协会李礼辉:分叉币的发行可能成为新的投机游戏: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表示,稳定币存在信任风险。谈及虚拟货币的发展趋势,李礼辉表示,虚拟货币与法定流通货币交易的数量取决于法定货币的国际地位,有关国家监管的政策、民众的意愿以及市场的环境。分叉币的发行,即IFO,可能成为新的投机游戏。发达国家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发生转变,有可能影响虚拟货币发展的态势。[2018/12/25]
在这样一个技术创新引发的重构的进程中,我们还要面对全球产业链整合带来的结构性转型的压力和地缘、经济竞争带来的破坏性的外部冲击,所以我们现在是站在历史性大变局,我们必须在数字技术的关键领域掌握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在数字经济的关键领域,建立全球性的竞争优势。这可能是我们关于数字安全最核心的关键之所在。
我们讨论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数字核心技术
我一直认为我们国家是数据资源大国和数字化市场大国,目前我们是软件弱国、算法弱国,比如说我们国家现在的区块链代码的贡献只有美国的1/3,这几年关于区块链的专利申请进展很快,大概两个月以前区块链专利申请的数量达到了2000件,比美国的1076件要高,居于全球首位,但是在区块链底层核心算法等高层度的技术领域我们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个人觉得,数字技术的平等是数字经济平等竞争的基石。即使我们是一个大国,如果经济上闭环运行,我们就要自循环,这种闭环运行一定会降低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经济运行的总体成本,而且会影响国民消费的品质。
另外一方面,如果说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他人,一旦遭遇大面积的封锁就可能造成经济失速,而且一定会影响全球化的进程。所以我认为我们不仅仅在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等硬件制造领域,而且要在操作系统、核心数字技术得软件开发领域,只有尽快地补齐短板才有可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真正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
声音 |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区块链在线上自组织经济模式规模化的可行性等方面仍存在制度挑战:金色财经现场报道,在今日举办的金融界2018夏季达沃斯之夜+区块链思享会上,中国银行前行长、国家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李礼辉提到,区块链的制度挑战在于线上自组织经济模式规模化的可行性、经济主体与责任主体的身份认证、上链资产与数字资产的产权认证和保护、虚拟货币或通证的机制和法律地位和市场行为的监督及市场秩序的维护。他认为,社会性功能的实现通常需要中心,需要法律需要执法者,但在区块链规模化的线上自组织经济业态中能否实现又如何实现;数学算法能否成功地替代中心、替代中介、替代法律、替代执法者;算力优势是否会构成垄断、妨碍公平;地下灰黑色交易能否管控...这些方面都仍有待解决。[2018/9/17]
怎么样做?
一是我们必须要占领数字技术的高地,关键在于人才,而且在于高端人才领军的、创新型的科研机构,所以一是我们要抽调财力,对创新型科研机构和核心企业加大投入,对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给予研发经费、薪酬激励、税收减免、办公和居住、就医和入学等方面的优惠。
二是做到真才实学,要明确标准,因革审查个人的专业素质,客观成就和他的道德操守,吸纳有资力又确实有能力、有特长又确实能担当的人才。
三是要抓刷实干,明确学科带头人,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和核心企业建设国家级数字技术研究机构,努力建设全球一流的数字技术学科和经济金融学科,培育一大批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和数字经济创新人才。
第二、保障物联网可靠性
现在的物联是独立体的互联,数据体系和管理指挥体系各自独立,个体之间的信息交互必须通过中心化的信息技术系统的认证和许可。所以这种架构的个体安全性比较高,但是整体的交互效率比较低。
物联网任何一个应用系统,任何一个节点潜在的缺陷或者疏漏它既可能会导致直接的事故,也可能成为黑客恶意攻击的缺口,由于物联网的高速率和广覆盖,既可能出现单一的突发事故,也可能出现系统性的网络风险。所以我们必须要保障产业互联网的可靠性。
工业互联网管理平台和智慧城市的管理平台必须支持多中断、多场景的使用,必须构建用户相互信任、信息真实对称的技术环境,这就要求构建信息跨机构交互共享的技术架构,以保证数据可靠传输,保护数据隐私。它也要求采用信息真实性交互验证的技术,进行用户的授权验证和信息数据的验真;要求通过多层同步解决多信任域环境下共识效率低的问题。
同时必须保障消费物联网的可靠性。
我们可能还是迫切需要更新消费互联网,以及产业物联网的系统。我们需要更新传统的过时的安全定义、安全技术、安全制度,构建一个全新的安全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数字化的技术来建立数字信任机制。数字信任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里简单说一下主要观点。
1.数字信任机制可以成为网联时代的安全工具之一。我们可以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建立一个数字信任机制。
2.数字信任机制有两大价值。一是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这样可以节约信任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加持商业信用。二是在广域、高速网络中建立零时差、零距离的认证工具。它可以对人或者物进行特征的识别,时空定位和身份认证,确认端对端的控制权和指挥权,提高物联网的实际效率和运行的可靠性。
3.数字信任可以解决我是谁,你是谁、所有权属于谁、指挥权和控制权归于谁的问题。
4.数字信任的主要优势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普惠性。
第三、维护金融安全
在未来数字经济社会,以至于全球性的地域、地域经济竞争过程中,金融安全至关重要。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金融业经历了脱胎换骨、飞声腾实的历程。如果说前30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量变”的过程,那近10年就是急速升级的“质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
这场世界金融史上难得一见的变革和发展,有两个突出的标志:一是建立了全球最好的本土金融基础设施。法定的有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建的金融基础设施是非常先进的,这是国家的,实际上现在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在全球移动支付系统里面排名最靠前的。二是建立了现代化、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制机制。今后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是全球最大而且应该是最好的银行,我们的风险控制、盈利能力应该是不错的。我们有一批股份制银行和网络银行成为全球创新最多、成长最快、盈利率最高的银行,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高度重视金融安全。
在维护金融按照方面这里强调两点:
1.支付系统的安全。
我们国家境内的支付系统的先进性、可靠性、规模化居全球前列,这个毋庸置疑,但是我们的跨境支付系统还比较薄弱,我们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叫CIPS2018年3月试运行,实现了对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的全覆盖,支持全球的支付与金融市场业务能够满足全球用户的人民币业务的需求。
我们国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成功运行,验证了全球金融机构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视,以及对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认可,但是我们国家的这个系统远远低于全球的SWIFT和美国的大额清算系统。无论是作为全球的支付货币还是作为全球的储备货币,人民币所占的比重也远远落在美国的后面。从这个方面中国应该加快跨境支付系统的建设,应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当然,这里涉及到很多因素,我们需要全面谋划。
2.货币体系的安全。
数字货币工具的数字化全球化已经初见端倪。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80%的中央银行已经启动数字货币的研发,今年4月我们国家的法定数字货币开始进行小范围的试点,这是全球第一个真正投入试点的法定数字货币。当然,我们还要经过成功的中期实验才有可能全面的推广。
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中会居于核心地位。我认为,数字货币它既可以在本国进行境内支付,也可以作跨境支付,这肯定是有利于提高支付的效率,但是它一定会裂解现在的货币体系和现在的金融管理系统和主权货币制度。
对发行数字货币的国家,数字货币的国际化会构成对货币政策设计和流动性控制的挑战。对于被他国数字货币替代的国家,他们可能面对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因为本国的主权货币的地位将会面对威胁,货币传导地位将会被削弱,而且金融的稳定性风险一定会成倍的放大。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包括应该抓紧完善我们国家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路径、网上底层技术架构、网上应用场景设计,目标是要确保在高并发市场中的规模化可靠应用。
金融业数字化变革呼唤制度创新,我们应该立足于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加速数字金融制度的建设、抓紧制定区块链金融监管、数字资产市场监管、数字货币监管、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等数字金融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数字信任机制。在这方面清华经管有突出的优势,我们希望在数字金融的制度建设中清华大学,特别是清华经管在这方面能够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数字金融势必会加深金融的全球化,在数字金融全球制度的建设中,中国不能够缺席,也不应该一直居于旁观者的地位,我们应该主动参与并积极争取话语权,应该主动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促进达成监管共识,努力建立一个数字金融的国际监管统一标准。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