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文章中我写到了股市,引起了一些读者的争议,不少读者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我写股市的初衷除了看到近期各种监管措施的综合出台让我觉得国家明显希望将社会资金引入股市之外,还有近期发生在身边的两个真实案例。
这两个案例都发生在我朋友身上。两位早年买入数字资产时都曾经和我深聊过,我当时建议两位不要把所有的资金都投资数字资产上,一定要留一定比例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两位都在2019年开始的定投,也按照我建议的定投价持续买入了2年的比特币和以太坊。在本轮牛市的前半段,尽管比特币和以太坊经历了519暴跌,但相对他们定投的价位他们还是挣了不少,因此获利不错。
Morgan Creek联创等人创立研究公司Reflexivity Research,以帮助传统金融投资数字资产:9月19日消息,Morgan Creek Digital联合创始人Anthony Pompliano与链上分析师Will Clemente和Inflection Points共同创立机构级研究公司Reflexivity Research,将通过研究报告、每周客户电话、与行业专家的独家研讨会,以及为特定客户提供私人咨询等方式提供见解,从而帮助传统金融将数万亿美元投资于比特币和数字资产。[2022/9/19 7:05:23]
近期两位都因为家里的事情需要一大笔钱,结果还是在变现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卡被封了。
韩国新韩金融集团设立约2.5亿美元的数字战略投资基金,将投资数字资产、元宇宙等公司:5月5日消息,韩国新韩金融集团宣布,为加速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和生态系统扩张,其设立了价值3000亿韩元(约合2.4亿美元)的数字战略投资(SI)基金“Wonshinhan Connect New Technology Investment Association No.2”,新韩资本将负责这只基金的管理。新韩金融计划通过该基金加强对AI(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资产、Web 3.0、元宇宙等具有前景的数字技术公司的投资。此前,新韩金融集团于去年4月成立了价值3000亿韩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以创建数字生态系统。(E-Daily)[2022/5/5 2:51:30]
在套现遇到一些不可控因素导致封卡,这种风险一直存在,并且对普通投资者越来越不利。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果想在数字资产这个领域有所建树除了要做好在这个领域的学习和投资以外,预留一定的现金流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你的总投资金额在100万,拿20万做现金流,否则一旦遇到突发情况需要资金,而不得不变现数字资产时就极有可能会碰到较大的麻烦。
约18.4%受访美国人已投资数字货币:金色财经报道,由美国比特币ATM运营商Coinflip委托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调查的1005位受访者中,有18.4%的美国人已经购买或投资了数字货币。约81%的受访者熟悉加密货币,但其中约55%的受访者只听说过比特币,对山寨币一无所知。此外,调查还发现,美国南部地区更倾向于使用加密货币,50%的南部地区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喜欢使用加密货币进行交易。[2020/8/22]
当然这些现金不是一定要存到银行卡里,你可以选择投资那些很容易套现的、并且安全的、风险低的投资渠道。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能够投资的渠道一般来说大概包括这几个:银行定存、国债、企业债、货币基金、股票基金、股票、贵金属、外汇。在这里我所谓的正规渠道是指通过银行就能参与的。
在这些产品中,企业债往往是银行推销的重点,但这里面猫腻太多,而且时不时暴雷,恐怕对普通百姓未必合适。外汇的买卖波动较大,需要的专业知识多,而且有金额限制,对一般老百姓而言也未必合适。贵金属需要的专业知识同样多,而且受国际形势影响大,一般的老百姓不容易掌握。某些银行还为贵金属买卖提供了杠杆,而普通人一旦迷上杠杆,就把投资变为了。
因此合适百姓投资的只剩下:银行定存、国债、货币基金、股票基金和股票。
这其中投资个股需要大量的时间钻研,并且有一定资金量需求,会有相当门槛,而且风险极高。这是否合适个人投资就见仁见智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买过A股的个股。
所以更细致地说,就剩下银行定存、国债、货币基金和股票基金门槛低,普通百姓在时间、精力、资金都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介入。
银行定存的利率大概就2%左右,某些小型地方银行为了揽存会对大额定存给出较高的利率,不过最高也就在4%左右,这都是非常罕见的了。
国债的利率一般比定存要高,而且风险小,因此在普通百姓中非常抢手,往往一上线不到个把小时就被抢光,因此要买到国债很多时候要拼手速。
货币基金风险小,存取灵活,但收益率低,也就和定存利率差不多或者稍高一点。
股票基金风险最高,但收益也最高,同时存取灵活。
纵观上面这些投资渠道,在风险可控,资金有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取得追上甚至高于通货膨胀收益率的投资渠道几乎只有股票基金了。而在股票基金中,我选择的是风险最小,最好把控的指数基金。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