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各行各业都不容易,每个人或许都深有体会。
1、经济增长放缓,自从2022年以后,GDP增速就一直跌在6%范围内再没有冲破瓶颈。
2、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连续4个月低于1%。
3、城镇调查失业率处于5%以上居高不下,青年失业率超过20%。
相比2022年之前,现在的经济局势不容乐观,意味着我国出现放缓经济发展趋势。
央行对存量房贷减负表明态度
国家为了稳经济,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各种降息、降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然而效果并不显著,为了给老百姓减负,近日央行在新闻发布会上还特别提出了为存量房贷减负指导。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我国理财收益率和房贷利率等价格关系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居民提前还贷现象大幅增加,因此,央行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支持通过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
其实央行的意思十分明确,新房贷利率和存量房贷利率差距已经拉开,为了节省部分存量房贷利息,更多人倾向于提前还贷,如果大家都选择提前还贷,那么继续执行存量房贷利率也就没有意义了。
本次央行明确表示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其实是在给商业银行台阶下,认清提前还贷的事实,既然房贷利率执行市场报价利率,就不应该固守己见,为了银行自身利益坚持不走市场化路线。
原本央行对存量房贷利率的指导给了人们很大希望,然而,银行的“正面回应”却给人们浇上一盆冷水,简直“打脸”央行的指导。
关于存量房贷降息,银行“正面回应”
在央行发布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天,第一财经的记者就联系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相关负责人,得到的回复口径基本一致:
关于存量房贷降息,“没有接到相关政策,仍按照原有签订合同的利率来执行还贷政策”。
意思很明显,银行有合同在手,从合同法角度看待,双方自愿签订,只要银行不同意协商下调存量房贷利率,那么存量房贷降息这件事就基本不可能,央行可以鼓励和支持,但是对银行不能强行要求。
事实上,关于存量房贷利率下调,还真挺麻烦,否则央行也不会以“保守”的口吻表达,在央行的角度,针对存量房贷利率更多的是建议,而不是严格要求,毕竟银行也是商业市场的一部分。
针对“央行表态”和“银行回应”这件事,笔者认为还是要放宽一下心态,站在不同角度就会发现,任何行业都在匍匐前行。
站在央行角度
我国的整个金融系统都受央行监管,央行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存有责任与义务,而央行所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金融机构,大部分还是银行。
现如今经济不景气,收入明显下滑,2023年一季度个税收入下降4.4%,二季度数据虽然还未出炉,但预想结果不会太理想。
与此同时,失业率还居高不下,这就导致消费和投资出现明显降级,央行能怎么办呢?大方向还是需要围绕“减负”和“增投资”展开。
而居民“减负”,主要通过下调支出成本,近年来教育、医疗、住房成为压在人们身上的三座大山,从这三个方面减负的大方向不会错,尤其是住房压力,前几年不仅房价较高,存量贷款利率也较高,导致人们不敢轻易的大胆消费。
但是买房和向银行贷款都属于商业市场行为,遵循自愿原则,所以央行能做的最大努力,也只能是建议、支持、鼓励,而不能强制要求,针对存量房贷利率,央行做到这个份上已经不错了,大家其实不必介怀。
站在银行角度
目前银行息差不断收窄,息差收窄的直观体现便是利润下滑。
一方面银行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截止到6月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环比下降7400亿元。银行理财规模大幅下滑,说明投资者集体赎回,对债市和理财产品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各大银行时间的行业内竞争,以及银行业外部的金融平台竞争,导致银行业务范围不断缩小。
另一方面银行营业收入增长明显下滑。根据2022年上市银行披露年报数据显示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0.4%,国有银行、股份银行、江浙农商银行营收增速分别同比下降8.1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可见银行的日子也不好过。
通常情况下,银行营收下滑,意味着风险增加,部分银行甚至出现营收负增长现象,工商银行、华夏银行、上海银行在2022年营收分别同比下降2.6%、2.15%、5.54%,越是营收下滑的银行,越担心被淘汰出局,所以也就出现了通过下调存款利率来减缓息差收窄的现象。
站在消费者角度
国家统计局在给消费分类时,将居民消费分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8类,这8类基本都是居民必要消费项目。
从2022年8个消费类别占比可以看出,食品烟酒、居住消费占比较高,分别占比30.5%、24%,而居住消费中城镇居住消费和农村居住消费分别为7644元、3503元,分别同比增长3.2%、5.7%。
这两年人们呼吁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其实也是希望能在收入不稳定、失业率较高的大环境下能减轻一定负担,虽然每个月减少得并不多,至少心理上能得到些许安慰。
从央行、银行、消费者角度可以看出,其实身处每个角度都有难处,低迷的经济大环境,谁也做不到独善其身,事实上,问题的根源或许压根不在于某一行业,外部原因或许才是真的诱因。
过去2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投资不断增长,以此满足大量国内就业需求,不过对外投资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末,我国有2.8万家国内投资者在国外投资了4.5万家企业,分布在全国189个国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高达7.9万亿美元,这些境外投资,要么分布在消费市场良好的发达国家,要么分布在经营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国家。
现如今国内产业基本达到完善和饱和,基建带动投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不少企业开辟了海外市场,这便造成经济低迷现状,各行各业貌似都不容易,这种情况下,通过降息带动经济增长,支持力度虽大,而实际能落地的雨水并不多,该开发的也都开发得差不多了,现如今人口又出现负增长,摆在眼下的另一个难题也来了:中俄军事演习,不是备战胜似备战!
综上所述,当下的局势,不给国家添乱才是最正确做法,经济发展永远都是建立在国运昌盛时期,作为普通人,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国家,相信国家在解决“大问题”后会解决“小问题”,相比国与国的军事争锋,银行拒绝央行的“建议”只是芝麻大的小问题。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