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王杨长沙报道
在马达加斯加最大面额的纸币背面正中,印有一束饱满稻穗的图案,这是来自中国湖南的杂交水稻,醒目而生动地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与无限的希望,见证了湖南“种子”在非洲大陆开花结果的奇迹。
作为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湖南参与中非农业合作,成效如何?
6月29日,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暨中非经贸合作论坛在湖南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6月29日上午,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暨中非经贸合作论坛在湖南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会期内将举办9场由国家部委和机构主办的高端活动、7场经贸对接、3场专题研讨和13场地方专场活动,涵盖绿色基建、海关检疫、医药卫生、农食产品、轻工纺织、产业园区、妇女青年、职业教育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中非农业合作与非洲农业产业化》作为由湖南省委外事办、省发改委与湖南农业大学承担《湖南参与中非农业产业合作机制与路径研究——以马达加斯加为例》项目的研究成果,将在会期内推介。这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湖南为非洲送去了什么种子?
湖广熟、天下足。
众所周知,湖南是农业大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水稻面积、产量分居全国第1位、第2位。在中非合作的历史中,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湖南农业,是一张历久弥新的闪亮名片。
马达加斯加马义奇杂交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当地农民在收割杂交水稻。
2007年,中国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当年,来自湖南的20多名农业专家将杂交水稻的种子播撒在这个东非岛国的田间地头,为深陷饥饿的人们带去希望。
经过一批批农业专家的不懈努力,杂交水稻在万里之遥的马达加斯加拔节抽穗,终于试种成功,平均每公顷比当地的优良品种还增产3.5吨,深受当地政府及人民欢迎。
中国湖南湘西州政府-马达加斯加农业技术部考察调研座谈会。
2017年,一场水灾席卷了马达加斯加,境内种植的很多农作物都倒伏了,唯有湖南的杂交水稻傲然挺立。当年4月,马达加斯加总统埃里在一场杂交水稻现场示范会上说:“中国的杂交水稻不仅能让马达加斯加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今后还能让这里成为非洲粮仓。”
如今,湖南的杂交水稻已在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埃及等16个国家试种成功,约占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每到丰收的季节,非洲大陆便摇曳闪烁着“湖南金”。
印有杂交水稻图案的马达加斯加纸币。
除了四面环海的马达加斯加,与撒哈拉沙漠南端接壤的马里,同样有来自湖南的“种子”。1962年,来自湖南的两名安化籍专家在马里试种茶叶成功,引得举国欢腾,当地政府为此举办了隆重的庆典。
时任马里共和国农村发展部部长库亚特说:“马里的茶树试种成功,开辟了西非内陆国植茶历史的新纪元,永远结束了马里不能生产茶叶的局面。”为了纪念这个重要事件,马里政府将这种茶叶命名为49-60茶,“49”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年份,“60”表示马里独立的年份。
在塞拉利昂栽水稻,在索马里改造农田,在几内亚养淡水鱼,在刚果种果蔬……一批批湘籍专家前赴后继,让中国农业先进技术在非洲大陆上生根发芽。
开了什么花?
近年来,中非经贸博览会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个国家级、国际性、常态化的对非经贸合作平台相继落户湖南,为湘非经贸深入合作架桥探路,厚植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湘非农业合作也开出了朵朵“共赢之花”。
6月29日,参会嘉宾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参观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果展。
湘非农产品贸易增长势头迅猛,湖南对非出口国家排名前三的是摩洛哥、利比亚、埃及;对非进口国家排名前三的是尼日利亚、南非、尼日尔。
非洲大部分地区气候宜人,拥有世界上65%的可耕地,然而农业作为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却依旧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急需农业技术支撑。
近年来,除了每两年一届的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还先后举行非洲农产品进口论坛、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等农业领域国际会议,促成了一系列务实的合作成果。
2019年6月27日,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2019年,在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湖南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与尼日利亚李氏集团签署了《杂交水稻规模化种植项目协议》。4年时间,袁氏种业已经在尼日利亚落实了40公顷的高产示范培训基地,平均示范种植产量到达7吨/公顷以上,建立了现代化农业技术团队和种植加工体系。
培养一批知识广博、技艺精湛的农业技术人才,是帮助非洲人民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这个夏天,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花山村水稻长势正好,来自湖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喀麦隆籍留学生乔治正顶着烈日在田间忙碌,他同当地农民交流小型农业机械装备的操作经验,探讨性能提升的技术难点。
“毕业以后,我要把农业技术带回家乡,同时把积累的市场资源带回去,做中国和喀麦隆农机技术合作和贸易交流的实践者。”乔治说。
结了哪些果?
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深化,湘非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非洲产品成为湖南人舌尖上的“新宠”。
4月20日下午,首批23吨肯尼亚鲜食牛油果漂洋过海,抵达湖南农产品流通产业园,当天即火爆售罄;6月23日,肯尼亚夸莱郡希莫尼镇,首批27箱干制鳀鱼正准备空运往中国。
23吨肯尼亚鲜食牛油果抵达湖南长沙。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南非的鲜梨、津巴布韦的鲜食柑橘、卢旺达的辣椒酱、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加纳的可可……越来越多的非洲优质农产品进入湖南农贸市场。
在湖南长沙的都市商圈,少不了非洲农产品的身影。
湖南网红茶饮品牌“茶颜悦色”旗下的“鸳央咖啡”,将中国茶叶和非洲咖啡完美融合,推出新中式咖啡,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00后”王惠对其一“喝”倾心:“过去只知道非洲咖啡好喝,没想到和中国茶叶搭配起来更奇妙。”
湖南长沙高桥大市场非洲咖啡街的一家商户。
在湖南高桥大市场的非洲咖啡街,浓郁的咖啡香气弥漫街头。众多咖啡企业临街一字排开,涵盖了从生豆直采、生产加工、品牌孵化到销售展示的咖啡全产业链体系。
“目前,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打通了非洲直采、国内加工、品牌孵化到产品销售等环节,让咖啡整体成本比市面同类产品要低约30%。”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9月24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
湖南人品尝非洲美味的背后,是湖南农业企业稳健而敏捷的国际化步伐。如果说,中非农业合作已由援助、贸易和投资合作上升到产业合作及全产业链合作,那么湖南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开发、精深加工技术就是助推中非经贸合作的新动能。
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湖南在其中一直承载着农业外交、粮食安全、“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等多重使命。
尼日利亚杂交水稻试验田,当地农民使用传统方式扬谷。
从湘江到乞力马扎罗雪山,一粒湖南的水稻种子走过沙漠草原,飞越高山峻岭,穿越雨林河谷,不仅填充了非洲人民的粮仓,也把来自中国的合作互信之种、文化共兴之种、幸福共享之种,播撒在非洲大陆的土地上,根植进非洲人民的心中。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