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歌手林俊杰晒出一个“空钱包”引发无限猜想。有消息称,林俊杰购买的虚拟地产浮亏超90%。再加上今年以来,不少科技企业收缩元宇宙业务战线,元宇宙要“凉凉”了吗?
虚拟地产价格扛不住了
据多家媒体报道,去年11月,歌手林俊杰花12.3万美元在decentraland购买的3块虚拟地产,目前价值仅为约1万美元,浮亏91%。
美股持续走低纳指跌幅扩大至2% 大型科技股普跌:5月12日消息,美股持续走低,纳指跌幅扩大至2%,标普500指数跌1.4%,道指跌1.05%。大型科技股普跌,特斯拉跌超4%,自去年8月末以来首次失守700美元关口,已较历史高位跌去近44%。[2022/5/12 3:11:53]
微博截图
林俊杰在微博晒出“空钱包”的图片称“听说最近很多人想帮我理财”。网友称,“开个演唱会不就赚回来了吗?”“一个玩具而已。”“大惊小怪,王子买菜。”
除了林俊杰,有意思的是,不少知名人士都喜欢购买虚拟资产,周杰伦等多位明星也持有NFT作品;2021年,NBA球星史蒂芬?库里用约18万美元买下某NFT作品。
韩国散户投资者正在退出越南股市,并转投科技股和加密货币:12月10日消息,韩国散户投资者一直在退出越南股市,转而将资金投入加密货币和科技股。韩国证券存管局(KSD)的数据显示,今年已有价值1.66亿美元的股票被抛售。
特斯拉等科技股和加密货币,尤其是比特币,吸引了韩国投资者的关注。考虑到特斯拉和比特币在2021年都经历巨大的增长,这并不奇怪。获利似乎是这些散户投资者的首要任务。尽管韩国政府出台新法规,但加密货币在韩国非常受欢迎。(Beincrypto)[2021/12/10 7:31:35]
在德勤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21年的虚拟房地产交易超过3.5亿美元,虽然21%的受访者表示对任何与元宇宙相关的领域均不感兴趣,但35%的受访者正在“研究”元宇宙的更多功能,多于“研究”其他任何已确定新兴技术的受访者。
美国银行:比特币是第二拥挤的交易 仅次于做多科技股:美国银行调查显示,做多科技股是最拥挤的交易,其次是比特币。(金十)[2021/2/16 19:52:51]
北京工业大学元宇宙云图智能研究院副院长高泽龙接受中新财经记者采访时称,明星买的虚拟地产一般是以NFT形式存在的海外数字资产,NFT在国外一般也是加密数字货币,而在国内发展成为符合我国政策的数字藏品。
虚拟资产价格为何“大起大落”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记者注意到,在虚拟地产价格走低的同时,虚拟货币价格上扬。
嘉楠科技股价触底2美元 市值跌至3.32亿美元:纳斯达克数据显示,嘉楠科技(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AN)于6月1日触底2美元/股,收盘价为2.12美元/股,跌幅逾10.17%,市值为3.32亿美元,跌去四分之三。据悉,矿机商嘉楠耘智的最终控股公司嘉楠科技(Canaan Inc.)于美东时间2019年11月20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为每股ADS(美国存托股)$9美元,现价较发行价已跌去78%。[2020/6/2]
4月11日行情显示,虚拟货币普涨,比特币价格站上3万美元的高点,这也是自2022年6月份以来比特币价格的最高点。
实际上虚拟资产价格向来是大起大落,比特币最高价格超6.8万美元,现在已经不足当时一半。同样的是NFT藏品,有人愿意花几十万美元买个像素“头像”,也可以100多元买到“齐白石画的虾”,甚至还有无数免费赠送的NFT数字藏品。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侯宇摄
高泽龙认为,“加密数字货币的风险极大,暴涨暴跌并不稀奇,以虚拟资产,比如虚拟地产为表象的NFT也会暴涨暴跌。”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接受中新财经记者采访时分析,去年5月份之后,虚拟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风险暴露,再加上全球经济下行,投资者避险意识增强,虚拟地产这一类产品需求降低,进而导致价格下降。
元宇宙“哑火”?
此次虚拟房产价格大幅缩水,再加上今年以来Meta新一轮裁员;腾讯调整XR团队;微软在混合现实硬件(MR)HoloLens和Xbox等部门裁员等,看衰元宇宙的声音此起彼伏。
沈阳称,今年以来,在AI板块中,企业意识到类似ChatGPT可能更快速的变现,所以要做一些力量的调整,主要就是调整元宇宙业务,“不过从长远看,元宇宙依然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以在中国流行的数字藏品为例,据iBox数字藏品研究院预测,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我国数字藏品总发行价值约为2.8亿元,至2026年末,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多亿元。
高泽龙认为,部分企业刚开始对元宇宙给予厚望,大力布局,随后发现元宇宙并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应该将其作为长期战略,所以便开始理性对待,并且对元宇宙部门进行削减,这是一个正常的调整。元宇宙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敷衍了事。
实际上,目前元宇宙应用初见眉目,例如在元宇宙内搭建可视化学习平台,开演唱会、发布会等,而且没有任何科技巨头公开宣布放弃元宇宙业务,只是在行动上“不再积极”。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