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数字人民币进展《白皮书》发布,首次确认部分使用区块链技术_加密货币

记者|司林威

7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全方位解释了数字人民币的“前世今生”。

在《白皮书》发布后的记者采访环节,区块链技术参与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也首次得到官方验证。

在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媒体吹风会上,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答记者问时表示,区块链具有数据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优势,但存在性能和可扩展性上的缺点,更适用于低并发、低敏感的资产确权、交易转让、账本核对等场景。

在数字人民币支付体系的交易层,为支持高并发、低延迟,实现公众直接持有央行债权,采用了中心化架构,所有跨机构交易均通过央行端进行价值转移;同时,设计了基于加密字符串的数字人民币表达式,保留了安全性、防双花、不可伪造等特点,还可以加载与货币相关功能的智能合约,促进业务模式创新,成为数字经济活动催化剂。

在数字人民币支付体系的发行层,基于联盟链技术构建了统一分布式账本,央行作为可信机构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将交易数据上链,保证数据真实准确,运营机构可进行跨机构对账、账本集体维护、多点备份。

联盟链技术作为区块链的代表,成为我国数字人民币的底层技术之一。另一边,与区块链紧密相连的加密货币也成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研究对象之一,加密货币本身的各种问题成为央行的关注重点。

《白皮书》中提到,自比特币问世以来,私营部门推出各种所谓加密货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影响力的加密货币已达1万余种,总市值超1.3万亿美元。比特币等加密货币采用区块链和加密技术,宣称“去中心化”“完全匿名”,但缺乏价值支撑、价格波动剧烈、交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巨大等限制导致其难以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发挥货币职能。同时,加密货币多被用于投机,存在威胁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并成为等非法经济活动的支付工具。

针对加密货币价格波动较大的缺陷,一些商业机构推出所谓“稳定币”,试图通过与主权货币或相关资产锚定来维持币值稳定。有的商业机构计划推出全球性稳定币,将给国际货币体系、支付清算体系、货币政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

《白皮书》披露,我国对于CBDC的研究已长达7年。

在2014年,央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开始对发行框架、关键技术、发行流通环境及相关国际经验等进行专项研究。

2016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完成法定数字货币第一代原型系统搭建。

2017年末,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开始组织商业机构共同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试验。

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132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开立个人钱包2087万余个、对公钱包351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7075万余笔、金额约345亿元。

在法理上,数字人民币的法律地位再次得到确认,《白皮书》表示,数字人民币的研发符合中国的法律框架,目前公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

除了“离线支付”“小额匿名”,《白皮书》还透露了一些此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时未知的特点。如“没有银行账户的社会公众可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享受基础金融服务,短期来华的境外居民可在不开立中国内地银行账户情况下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满足在华日常支付需求。”

且数字人民币体系收集的交易信息少于传统电子支付模式,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不提供给第三方或其他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内部对数字人民币相关信息设置“防火墙”,通过专人管理、业务隔离、分级授权、岗位制衡、内部审计等制度安排,严格落实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管理,禁止任意查询、使用。

针对有观点认为在央行数字货币计息且孳息水平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前提下,可能降低机构投资者对部分低风险资产的投资需求,进而影响相关资产价格。《白皮书》强调数字人民币坚持M0定位,不计付利息,以降低与银行存款的竞争。

同时,《白皮书》透露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与香港金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同时加入了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牵头的多币种法定数字货币桥项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等BIS创新分中心以及各央行共同探索法定数字货币相关实践。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0:0ms0-3:86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