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国宝钢集团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完成了第一单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金额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其实,这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又进一大步。今年1月份,宝钢集团与全球铁矿石第一大公司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团已经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今年4月份,宝钢集团与全球铁矿石第二大公司澳大利亚的亚必和必拓集团也实现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这次跨境结算的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是全球第三大铁矿石公司,至此,宝钢集团与全球前三大的铁矿石集团都实现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这次还利用了区块链数字化技术结算系统,这些都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奠下了良好基础。
Membrane Finance获得200万欧元的种子融资和欧盟货币许可证:金色财经报道,芬兰金融科技公司Membrane Finance,正在构建美元稳定币的欧洲替代品,已获得该国监管机构颁发的电子货币许可证,并获得了200万欧元的种子基金。随着电子货币许可证的获得,Membrane的产品,即EUROe,成为欧盟第一个受监管的基于欧元的全储备稳定币。
EUROe定于2023年初推出,它采用法定欧元,并将其转化为1:1的挂钩数字货币,可用于所有主要区块链上的交易。为了创造收入,Membrane Finance将一定比例的法币储备投资于 \"低风险资产\"。(finextra)[2022/12/7 21:29:18]
Algorand 基金会宣布拨款 1000 万美元,重点关注 EVM 兼容性:金色财经报道,Algorand 基金会今天宣布了一项价值 10,000,000 美元的SupaGrant 奖励,奖励给那些将探索和加速在 Algorand 上提供 EVM 兼容性所需的技术工作的团队。这将使那些希望利用 Algorand 的高性能、可持续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区块链但已经习惯于在 EVM 上构建的创新者能够实现这一目标。(prnewswire)[2022/2/18 10:00:00]
由于美元最近无底线的量化宽松,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伤害,纷纷有去美元化的需求,特别是我国这样贸易体量巨大的国家,我们手里有巨量的美元资产,美元大放水,对我们的资产安全造成冲击,我们也要未雨绸缪,有应对之策,所以,我国近来也三管齐下,不断加速去美元化进程。以上铁矿石结算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具体来说,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不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动态 | Synthetix推出GrantsDAO来资助社区项目:基于以太坊的合成资产发行平台Synthetix官方宣布,将推出GrantsDAO来资助社区项目。据悉,GrantsDAO的大部分资金将来自Synthetix基金会,但捐款对公众开放。(Cryptobriefing)[2020/2/6]
第一,在大宗商品领域先行推进人民币结算。世界大宗商品交易金额排在前三位的主要就是原油、铁矿石和大豆。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原油、铁矿石和大豆的进口国,这几年,这三种大宗商品都已经是买方市场,所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买家,在贸易交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要求结算货币用人民币。除了上面已经说到的铁矿石外,我国购买的原油,也已经大半以上用人民币结算,例如,我国和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石油生产大国现在已经用人民币结算,与沙特的人民币结算也在洽谈中,如果沙特突破了,原油人民币结算就可全面突破。去年,俄罗斯出口中国的大豆也用人民币结算,如果接下来巴西和阿根廷出口中国的大豆也都有人民币结算,美国豆农就要哭晕在厕所,而这些都是大概率事件。
第二,推进人民币货币互换。我国已经与40个左右的国家进行货币互换,这其中既有发达经济体,如欧洲央行、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韩国等;也有新兴国家,如巴西、阿根廷、泰国、印尼、俄罗斯、乌克兰、埃及、土耳其、尼日利亚等,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或地区也有20多个,总金额已经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由于我国制造业占比已经超过世界的30%,我国生产的产品非常丰富,能够满足大多数国家的大部分需求,所以,人民币的购买力很强,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与我国不断增加货币互换额度,以避开美元霸权,这样人民币国际化也必然加快。
第三,加快法定数字货币落地应用。现在美元能够作为全球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主要依托于在位优势的SWIFT结算系统,全家80%以上的银行都加进去了,大家已经习惯这个系统,如果我们的数字货币应用成熟,并且,我国的移动支付早就在全球遥遥领先的发达,如果我们结合这两个开发出基于区块链全新技术的数字化结算系统,那么,就可以替代目前这个SWIFT系统,以我国的全球最大贸易体量国力,超过30%以上的生产制造能力,全球最大的消费国需求能力,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就会占据比较大的比重。这次宝钢首次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跨境结算系统,也是一个先期的突破。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准备,美元也会终结其历史任务,走向没落,美元越是没有底线的滥发,没落的时间就会越快。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