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微粒贷通过朋友圈推广被叫停:涉嫌诱导分享,易引发集体欺诈风险_APP

腾讯近期加大了微粒贷推广力度,被业内认为是走出了全面开放的第一步。可这一次,却走得不够稳妥。

4月27日晚间,一则微粒贷分享链接刷爆了朋友圈。

点开链接后,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微粒贷借款额度;同时还可引导好友开通微粒贷、查看专属额度。

微粒贷规定,每邀请一位好友,首次成功查看微粒贷借钱额度,即可获得20元红包奖励,红包直接下发至当前微信账号下。

有用户表示,“一晚上入账上千元”。

数据:1inch基金会已将解锁代币分配到多个合约地址或引发抛售:12月7日消息,据链上分析师@Lookonchain在社交媒体披露,1inch基金会已将解锁代币分配到多个合约地址以供投资人/团队自行认领。

据此前披露,12月底将会有222,187,500枚INCH解锁,约合1.067亿美元。截至目前,已认领的包括:1inch基金会(1556万枚并转至币安)、Auros Global( 111万枚并转至币安)、0xbbcd(625万枚并转至币安)、Nexo(178万枚暂未抛售)、0x44fb(2400万枚暂未转出)。

分析认为一旦投资者/团队在1月初开始大规模认领1INCH或引发抛售,据coingecko数据显示,1INCH当前价格已跌至0.47美元,过去30天跌幅达到25.4%。[2022/12/7 21:27:32]

相比C端用户的小额收益,微粒贷通过此次裂变式分享,收获更为丰厚。从业者预计,一晚上收获用户上千万。

MXC抹茶杠杆交易大数据:BTC多空借币比为26:1:MXC抹茶杠杆交易大数据显示,截至6月27日10:00,BTC多空借币比为26:1。今日多空借币比排名前10的币种及其多空借币比:BNB为7244.9:1、NEO为3002:1、MX为2006.6:1、BHD为181:1、IOTX为148.3:1、XRP为106.1:1、HT为95:1、CKB为60:1、ALGO为39.5:1、HIVE为32.2:1。HIVE借币做多量较昨日暴涨1510%,IOTX、BTC、HIVE借币做多量较昨日分别增长203%、150%、72.7%。[2020/6/27]

结合之前迹象,微信确实在加大针对于微粒贷的推广力度。

然而,微信此次在朋友圈公然通过利益引诱用户分享微粒贷链接,和之前禁止“通过利益诱惑,诱导用户分享以及传播外链内容的”明文规定严重不符。

Kraken:1月以来比特币与传统风险资产的相关性一直在上升:金色财经报道,Kraken的最新报告指出,自2020年1月以来,比特币与传统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一直在上升。比特币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相关性从2月初的0.23开始上升。此外,过去一周,比特币与黄金的相关性已大大下降,并且鉴于波动率水平已经飙升,越来越明显的是,机构投资者拥有的比特币可能多于市场所预期的水平。根据Skew数据,目前比特币的隐含波动率也达到了82.69的历史新高。但是鉴于当前的市场状况和相关性,比特币在未来可能会再次下跌。[2020/3/18]

更有从业者认为,这种推广模式会带来集体性欺诈事件。

4月28日上午,该则推广模式因为诱导分享,已遭官方喊停。

声音 |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博士:1:1的储备发行方式对书Libra协会成为难解的悖论:8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博士赵鹞在财新网发表专栏文章《从货币与支付史看脸书Libra的“返祖现象”》,文章表示,正如Keynes(1914)等人指出的,硬币的面值总是高于制造硬币的金属的市场价格,否则硬币的持有者就会有动机将手中的硬币熔化铸成金属商品并出售。因此,对Libra也好,还是对其他的已经出现的或即将发行的所谓稳定代币也好,只要它们背后的抵押品价值(或者储备金)不低于代币的价格,并且可通过代币自由赎回,那么市场有足够动机将其“熔化”掉,Libra就只能成为持有者用于交换储备货币(特别是美元)的换汇媒介,难以成为货币交换媒介进入市场流通。另一方面,这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至少会导致代币发行量的“不足”,也即当代币发行量小于一个阈值时(以市场占有率的增函数),成员机构将不会接受Libra这样的代币充作内部结算资产。因而1:1的储备发行方式对于脸书Libra协会成为一个难解的悖论。[2019/8/7]

自己人打自己人脸

腾讯这种在朋友圈推广微粒贷的逻辑是,急需资金周转的人群,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利用微信强社交属性,通过朋友圈社交裂变,将这群人变成微粒贷用户。

微粒贷当然不是该模式首位玩家。

京东也在自家APP上,通过“全民经纪人”模式,吸引用户申卡。每邀请一人申卡成功,即可获得70元奖励。

“但是和腾讯相比,京东并没有这么广泛的社交影响力。所以裂变效果会差很多。”一位接近京东人士说道。

举个例子,因为信用程度不同,每个人扫二维码后可获额度不同,额度大的用户可在朋友圈炫耀;额度小的,发个朋友圈,也能达到抱怨目的。

通过微信庞大的C端流量,上述行为无形中为微粒贷达到了“裂变传播”目的。

但据渠道商陈凯表示,微粒贷的推广模式,极有可能造成集体欺诈风险。

“这群急需资金周转、急需用钱的人,会变成高风险人群,很容易出现集体欺诈,会出现相互造假流水、假证明的情况。”陈凯说道。

有些类似于恒昌,小牛之前做过的线下3C分期项目,最赚钱都是这些代理商,名义上是虚假3C分期类消费,实质上只是做了一个套现。另一位从业者表示。

微粒贷的这种推广模式,有可能将这种线下配合欺诈行为上升到线上,给风控带来了很大挑战。

另外一个令从业者关注的原因,本次微粒贷推广模式,正是之前腾讯明文禁止的“诱导分享”。

2019年10月18日,微信修正了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并明确规定,通过利益诱惑,诱导用户分享以及传播外链内容的,包括但不限于以金钱奖励等方式,诱导用户分享以及传播外链内容的,将采取停止链接内容在微信继续传播、停止对相关域名或IP地址进行访问、阻止相关链接直接打开、在朋友圈对相关内容做不可见处理等处理措施。

以上内容被腾讯官方列为违规

然而腾讯自己却采用诱导分享为微粒贷吸引流量,难怪从业者普遍认为,该模式颇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

监管利好

从外部及内部两方面,不难看出腾讯宁愿违规,也要推广微粒贷的原因。

首先是腾讯自己的金融科技业务实在有些“增收不增利”。

从腾讯2019财报看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增长最快,全年增幅39%至人民币1014亿元,与游戏业务的1147亿元收入已经基本持平。

但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2019年的收入成本,同比增长35%至人民币738.31亿元,主要是随着金融业务的扩大,而导致支付相关及云服务的成本增长。

在金融科技营收主力云服务和支付业务“盘子越大、亏得越多”情况下,将微信内部庞大的C端流量,尽快导流给以微粒贷为首的信贷产品,实现变现,成了微粒贷的首要刚需。

特别是从2019年初开始,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全部上缴,导致腾讯失去了一大块利息收入以后,这种需求更为迫切。

另外一大动力,则来自于外部利好。

2020年初,在监管最新下发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5条第1款明确规定,单户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

“这对阿里腾讯都是利好的,30万以下的个人授信额度,极大程度上打击了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优势。”陈凯说道。

像阿里、腾讯的个人授信产品,目前针对于C端用户额度都不小。相对于平安、招商等银行,其获客成本更低、风控能力更强。

此前商业银行很大一部分优势在于资金体量,能够给到用户大额授信。但在监管的“办法”规定里,很明显削弱了银行优势。

内部需求,外部利好,也难怪腾讯急切推广微粒贷产品。只是赚钱时,巨头也要注意吃相。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0:15ms0-3:23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