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首台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政务服务终端亮相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自助政务服务。9月1日,《证券日报》记者前往海淀政务服务中心,实地体验了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自助便民服务。记者不仅直观感受到区块链技术的存在,而且也进一步认识到区块链发挥的价值。在政务服务领域,区块链不仅能简化纸质材料,避免重复提交带来的资源浪费,同时也能减少审批流程,提高服务质效。
一键“拉取”链上数据
记者发现,蓝白配色的政务服务终端外观简洁美观,具有“热门服务、我要办、我要查、我要取”四大功能模块,集查询、事项申报、人证核验、打印、存取件等为一体。在“我要办”模块里,设有“区块链专区”,包括个人服务、法人服务、部门服务、街镇服务四大方面,可办理的业务种类繁多,并贴心的附上了“办事指南”。
北京六部门: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全链条金融支持力度:7月3日消息,近日,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北京证监局,海淀区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全链条金融支持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上市融资等多方式全链条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体系,有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央视新闻)[2022/7/3 1:47:28]
对此,政务服务终端技术维护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该终端还在测试阶段,可办理的业务有农药经营许可、补办护照、护士执业注册首注、变更注册等,未来将会逐步开通‘区块链专区’里的业务,真正让办事企业和群众享受到便民服务”。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发布“元宇宙”军工采购需求:12月14日,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发布“虚拟孪生-元宇宙协同建模仿真方法研究”的军工需求公告,采购阶段为预研。
根据公告,上述项目的研究目标为:针对元宇宙、虚拟孪生等新型虚拟环境交互理念对作战训练带来的新理念新启示,开展支撑虚拟孪生复杂性/动态性的元宇宙体系描述方法等技术研究,形成作战任务想定虚拟空间协同编辑平台,探索将装备数字化接入元宇宙场景的建模仿真方法,为军事训练等应用多人协同场景编辑提供技术基础。?(证券时报)[2021/12/15 7:40:38]
上述维护人员以办理农药经营许可业务为例,向《证券日报》记者展示了完整的业务流程。用户用身份证登录后便可进行操作,办理界面有“基本信息”“材料信息”“提交办理”三个阶段,其中,“材料信息”包括办理业务所需要上传的材料,区块链技术正是在此环节被运用。它能一键拉取链上的数据,减少了所需的纸质材料。“在首次申请农药经营许可中,区块链能拉取企业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四项材料数据,这四项就不需要提供纸质版了。”该维护人员介绍道。
北京:区块链与先进计算被纳入四个创新链接产业:8月23日消息,根据北京市政府近日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将积极培育四个创新链接,分别为为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内容消费产业。(北京日报)[2021/8/23 22:30:54]
由于技术优势,区块链拉取材料数据的时间颇为迅速。记者现场观察到,只需短短几秒,便可在线查看拉取过来的资料。没在链上的纸质材料则可扫描进行上传。确定材料都上传完后,便可提交办理,整个办理业务流程就此结束。
海淀区应用遍地开花
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政务服务终端机只是海淀区政务区块链应用落地成果中的缩影。
海淀区是北京市首家运用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全面落地的试点区。海淀区区块链平台由证照链、认证链、授权链、目录链、事项链等5条子链组成。
北京通过区块链调用11个部门数据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2020年北京通过区块链技术实时调用、民政等11个部门13类信息数据共享,将材料审核时间压减至2分钟,交易双方在线缴纳税费和登记费,线上自动生成不动产电子证照,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办理。截至6月10日,全市企业间存量非住宅不动产交易共有86笔实现“一次不用跑”。(新京报)[2020/7/28]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在海淀政务服务网上大厅、海淀通App、微信移动端、自助终端和大厅综窗应用,效果显著。《北京市政务服务领域区块链应用创新蓝皮书》显示,截至5月底,海淀区政务服务区块链已实现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居住证、婚姻信息、残疾人信息、企业营业执照、专利证书信息等31类证照的近300个数据项链上应用。据海淀政务公众号,截至8月中旬,海淀区共实现233个政务服务应用场景落地,其中108个线上落地事项平均减少办事人提交材料41%以上,62个实现了全程网办,45个实现“只跑一次”。
对于北京市而言,政务区块链是最大的落地场景之一,也是一直力推的方向。
从地方顶层设计而言,北京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开展“秒批”“无感审批”等智能场景应用;打造“目录区块链”系统,实现政府部门数据上云汇集,促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安全共享。7月份出台的《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推进基于区块链的政务服务共性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可信共享,提高业务协同办理效率。
“对于北京市而言,区块链技术不仅仅意味着无纸化办公、效率成本优化,还意味着从数据管理流程的优化到治理思维的一系列转变”,欧科云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炼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区块链技术可以承载政府法律档案,便于登记和追踪;简化政务流程,提高效率;实现多部门协同,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开放数据,提高政府透明度,增加公众信息等。这些都有助于塑造一个更高效的行政系统,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事实上,不只是北京市,“向区块链要办法”已逐渐成为国内各地政府推进电子政务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刚需。
区块链不仅能解决“互联网政务”诸多痛点,更能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进入新阶段,加速“可编程政务”的到来。“可编程政务”是指在基于区块链3.0的“可编程社会”阶段,综合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可信基础设施,以政务数据的共享为抓手,由政务服务事项及应用为牵引的政务应用形态。
《蓝皮书》认为,“可编程政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有助于真正破除“数据孤岛”与“价值孤岛”,促进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支持基于区块链的政务服务业务协同应用。数字政府和“互联网政务”是基于“可编程社会”的主要应用场景,将呈现“可编程政务”的应用形态,推动数字政府的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也有观点认为,除了打通各政府主体间的数据壁垒、进行数据共享外,政务区块链也有利于倒逼区块链应用和产业的发展。共识数信董事长王毛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各地政府在享受政务区块链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可以通过落地场景应用来实践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发现技术改进方向,进而驱动技术迭代和产业发展,培育和储备区块链头部企业和专业人才。
不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区块链创新团队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相里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政务区块链应用的安全性、自主可控、稳定性、性能以及兼容性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当务之急应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以避免政务信息新孤岛问题的出现”。
本报记者邢萌见习记者张博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