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No.80 | 下一个金融科技:全球“开放金融”基础设施_ASC

OpenFinance“开放金融”-基于公共区块链的开源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可能是Fintech之后的下一个主要数字化金融形态。在模拟流动性转变为数字流动性的推动下,公平竞争环境可以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引入了新的盈利机制,从而鼓励了以前所不太可能实现的创新。

一直以来,我们通过技术来实现金融体系的重构,科技一直致力于将金融服务数字化,增加业务竞争力及渠道,降低集中度风险并改善客户体验。很多项目都在兜售他们的宏伟目标:从FinTechs,TechFins,API/OpenBanking到PermissionedBlockchains。

「从2009年至今的金融化浪潮」

虽然这十年的金融创新传承具有一定变革性,但它并没有显示颠覆性的改变,缺乏想象力:专为模拟世界缝缝补补所设计的金融系统,然后叠加在数字界面,以便于更易于访问。结果就是到了2019年,我们虽然取得了进展,但没有任何真正的根本改变。我们对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业务的各项尝试依然很笨拙,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仍然没有银行账户,我们仍然依存于一个高度集中而不是模块化的系统。

本文提出,过去十年中更有趣的创新实际上是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萌芽生长-藏匿于大众的视野中。比特币和以太网网络等公共区块链已逐步完善,以挑战过去的进程-新的开源,公共,自治和全球可访问的金融结算基础设施开始。

一个聪明的人曾经说过:

「愚顽是一遍又一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出于这个原因,以前这种数字化进程只是导致增量而非破坏性的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旦市场参与者将他们的视角扩展到,不局限于在这些区块链上发布的数字资产的价格,就有可能想象出基于新框架的新的金融服务经济。

本文的重点是开始探索可能出现的早期创新,说明OpenFinance最终可能成为新的FinTech的原因。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1节:开放金融中银行业和流动性的演变

第2节:以太坊开放式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务的案例研究

第3节:开放金融的可能受益者

开放金融中银行与流动性的演变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银行通过经济在货币的传导机制中被赋予特殊的作用。

货币传导机制今天如何运作?

「当前金融服务系统中价值传递机制的简化示意图」

中央银行调节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为此,他们使用诸如设定利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以及规定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动性监管等工具。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下运作,通过竞争汇集其公民的存款来汇集其国家的资金。然后,他们以次储备的形式借出这些汇总存款,以在期限转换的过程中创建贷款。这使银行面临短期借贷和长期借贷的结构性风险。为了弥补这种结构性资产-负债错配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获得了两项其他人无法获得的特权:直接进入中央银行在紧急情况下创造了流动性;存款保险。

投资银行发行各种类型的资产。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人们的银行储蓄投入这些资产。一些投资银行还进行类似银行的活动,如证券借贷-也称为质押。这种做法通常会产生与商业银行面临的相同的结构性风险。在2008年危机之后,大多数因流动性危机而失败的投资银行被迫重组为商业银行,因此他们也获得了商业银行特权。

开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银行传导机制如何变化?

在一个不受银行网络控制的货币传输世界中,价值可以以一种新的方式传输,不受物理边界的限制。利用开放金融基础设施,我们可以设计一种系统,其中资金以不同方式进行汇总和流动。

法币-加密交易所:成为将模拟流动性转换为数字流动性的中继点。像Coinbase这样的新入者成为这些新生态系统中的实际上的银行。在一些相对保守的情形下,法币可以转换为法定支持的稳定币。在一些更新颖的条件下,法币可以转换为数字非主权加密货币。

建立在公共区块链之上的开源基础设施:有助于跨越这种数字流动性边界。不同的公共区块链生态系统将拥有自己的一套金融服务应用程序和协议-取决于其治理信念和意识形态。例如,比特币的生态系统通常更加保守,专注于构建应用层;而在以太坊的生态系统中,优先使用它的图灵完全智能合约编码语言来构建应用程序。这种灵活性有其优点和缺点。

开放金融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第一次有可能将流动性从模拟世界转移到数字世界,而对现有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最低。流动性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汇集和汇总,而不受实体商业银行和分销网络的限制。这侵蚀了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比较优势:垄断廉价资金与存款。

通过尝试从核心重新定义金融服务,长期以来关于“银行业如何运作”的传统思维将会发生变化。结果是出现了一些全新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开放金融将可能会成为一幕比我们过去所看到的更具破坏性的数字化进程。

****

以太坊去中心化开放金融服务的案例研究

为了了解未来数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建立的DecentraliedFinance去中心化生态系统。

建立在以太坊之上的去中心化金融服务应用程序将区块链应用为全球化的、普遍可访问的、开源和全天候的会计分类账。分类账上的条目通过使用类似于比特币的工作证明共识机制来维护。

****

以太坊上DeFi生态系统的演练。

以太坊的DeFi生态系统始于传统的银行账户。法币兑换为“以太坊经济”中使用的相应货币。从概念上讲,这与任何其他形式的外汇都没有什么不同。在世界上的模拟经济体中,当有人从一个国家旅行到另一个国家时,他们也需要将本国货币换成目的地货币。只是,在数字经济中,目的地不是物理国度,而是数字国度。

「以太坊的DeFi生态系统/经济」

__

通过区块链接口和互联网可以进入这个数字世界。从这里,消费者可以直接访问金融服务,而无需联系银行。一些典型的例子如下所述。

交易所:消费者可以自行访问全球市场,以交换代表不同类型货币和资产代币。示例包括:0x,KyberNetwork,Loopring。

稳定币:用户可以自助式由法币或其他数字形式进行价值抵押的稳定价值指数。根据这个人居住的国家/地区,这可能是对本币的重大升级。示例包括:MakerDao的DAI,Circle的USDC和TrustToken的TrueUSD。

贷款:消费者可以通过抵押数字抵押品自行获得贷款。例子包括:MakerDao的CDP,Dharma的贷款服务,Compound的借款池。

资产管理:客户可以自行访问跟踪各种新或传统的底层证券资金/投资组合。例子包括:Melonport的资产管理平台,Compound的货币市场基金,Iconomi的加密指数基金。

衍生品:消费者可以自行获取衍生品市场,以在各种结果上创建多头/空头头寸。这些可以用于风险管理或杠杆投机。例子包括:dYdX的保证金代币,CDX的交换信用违约掉期和Augur的各种预测市场。

发行:客户可以通过投资银行自行发行代币化资产。如果发行涉及现实世界资产,发行人可能需要遵守当地法规。发行平台的示例包括:Digix,Swarm和Polymath。

开放金融的可能受益者

开放金融领域的最终受益者可能是消费者,而且可以自主选择适应这种新范式的各金融服务提供商。然而,这种新业务模式的可持续性及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新兴的开放金融模式是否持续完善:

公平的竞争环境和降低金融服务进入门槛。在一个拥有开放金融的世界中,理论上,任何拥有互联网连接的人都可以接入开放金融服务协议的生态系统,该协议建立在公共全球结算基础设施之上。只要这一点仍然存在,任何人都可以扩展他们的业务产品,包括金融服务,而无需投入太多固定资本投资-只需一些经营性支出即可使用协议。

流动性竞争加剧,创造了创新的利润动机。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当他们在银行存入现金时,他们基本上就是用他们的钱在投资。大多数银行向其客户支付类似利率这一事实表明,所有银行的交易对手风险应该相同。正如我们在金融危机中看到的那样,银行风险差异很大。如果他们面临更高的风险,大多数理性投资者都要求更高的回报,但是在商业银行存款却并非如此。如果要获得流动性同时更加民主化,新的区块链本地产品可以在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进行竞争,从而将绩效回馈给客户。在一个数字流动性日益增加的世界里有了创新的动机。

「在上面的示例中,OpenFinance提供了使用共享基础架构来显着降低技术和运营成本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流动性是数字的,与物理分配相关的成本也可以减少。这使得模块化金融服务产品可以专注于高价值活动,同时以更高的利率形式将所有成本节约转移给储户」

结论

在实践中,试图准确预测哪些新玩家和商业模式出现并最终获胜将是困难的。创新商业模式很可能来自现有企业,初创公司和非银行。导致这些变化的潜在驱动因素是类似的。

随着现有企业和创业公司越来越熟悉新范式,以及开始掌握与公共区块链相关的经济博弈理论的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开放金融将激励金融创新并蓬勃发展。

印证我们之前所引用:只有通过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才能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兴奋地看到新的创新-其中许多我们甚至无法想象-将建立在这个新的开放金融世界上。

注:本文译自Medium《ThenextFinTech:Global“OpenFinance”Infrastructure》,作者AndrewWong。作者对金融科技Fintech、科技金融TechFin、去中心化金融DeFi、开放金融OpenFinance的分类让人耳目一新。结合最近DeFi的兴起,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金融体系格局将是更自由、更具普惠性、更开放。

本文来源于非小号媒体平台:

袁皓HowardYuan

现已在非小号资讯平台发布10篇作品,

非小号开放平台欢迎币圈作者入驻

入驻指南:

/apply_guide/

本文网址:

/news/9558883.html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非小号的观点或立场

上一篇:

币安为何推出第三条链?这对BNB意味着什么?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0:15ms0-3:85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