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
Layer2可以为DeFi带来什么?扫描文末二维码进群参与今日话题讨论,即有机会获得imToken精美周边。
DeFi业务的增长从2020年起飞,TVL从$600M到$25B,增长了40倍。从一个现象就能直观感受:DEX去年从每日数千笔到达数十万笔规模,Uniswap的单日交易量甚至一度超过了老牌中心化交易所Coinbase。
以太坊上的交易量不断攀升,区块容量却开始吃紧,而矿池选择GasPrice竞价排序交易使其利益最大化。同时考虑到DeFi业务技术上存在抢跑攻击,用户心理上存在FOMO等问题,导致最终大家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让交易跑得飞快。高价矿工费,使我们离普惠金融的初衷渐行渐远。
那么以太坊为什么不选择直接提升区块容量,承载更多交易呢?原因很简单,区块链核心限制在于「每一笔交易都要由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验证处理」,那么当区块大小扩大几倍时,则会让更多小型节点退出,逐渐走向中心化。
报告:预计到2025年比特币采用率将增长50%:金色财经报道,根据最新报告,未来三年,商家对比特币的采用预计将增加50%。这一结果来自Ripple和Faster Payment Council进行的一项调查,涉及45个国家的300家支付领导者。
该报告指出,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昂贵支付系统的替代方案。加密行业的交易量显著增长,仅在2023年,美国就有超过550万加密支付用户。
加密支付的前四大用例包括汇款、跨境B2B支付、银行卡支付和数字支付。其中汇款占了很大一部分,外国工人在向家人汇款时采用加密货币,以避免高昂的交易费用。
此外,PayPal和Stripe越来越多地采用比特币支付也大大促进了采用。除了比特币,USDT和USDC等稳定币由于其低波动性而得到了广泛采用。报告指出,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成本比传统支付方式低80%。(Bitcoinist)[2023/3/6 12:44:00]
给区块链扩容难吗?
QitChain2022年度技术重点突破 实现图灵完备的虚拟机:据官方年度报告披露:Qitchain主网自2021年9月15上线后,整体网络数据统计如下:
区块高度:103352;持币地址数:300,000 +;总计交易笔数:350,000 +;网络容量:450,000 TB +;节点总数:1000 +;2022年将1,继续增加网络节点数;提升网络容量;优化I/O性能与底层数据库结构;增强数据校验有效性等.2、实现图灵完备的虚拟机.3、初步的去中心化应用与搜索引擎.4、更加强大的社区生态建设。[2022/2/10 9:43:38]
早在2010年时中本聪就已经探讨过扩容问题,最初中本聪在比特币源码中设定区块容量为32M,但后来区块交易量一直很小,就把容量设置为了1M。他自己也认为如果有扩容需求,那么在代码中设定区块高度自动升级区块容量就好了。
但是后来比特币扩容却不是那么顺利,主要分歧在于是采用「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还是「增加区块容量」。前者认为「区块容量增大要求更高带宽和存储,会使节点逐渐走向中心化」,希望借助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这两项技术完成扩容,不增加区块容量。
美国SEC将Valkyrie比特币ETF的决定期限延长至2022年:11月2日消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已将就拟议的Valkyrie比特币基金做出决定的截止日期推迟至2022年1月7日。SEC认为,指定一个更长的期限来发布批准或不批准拟议规则变更的命令是合适的,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考虑拟议的规则变更和已提交的评论信中提出的问题。(Decrypt)[2021/11/2 21:19:14]
注:这也是为什么Eth2希望采用PoS降低节点门槛,从而让更多人可以成为验证人,使其完成去中心化世界账本的理想。
当然这最后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了意识形态之战,经历香港共识的出尔反尔与不信任,最终走向硬分叉的道路,形成目前BitcoinCore和BitcoinClassic两条扩容路线。
比特币扩容过程就像一场戏剧,我们可以看到诸如SegWit、SchnorrSignature、LightningNetwork等扩容技术落地实现,但还未有质的改变。
美联储博斯蒂克:2022年前经济不会回到疫情前水平:美联储博斯蒂克表示,在一年内经济仍然处于复苏模式,各地区和社区的经济复苏将是不平衡的。他认为在2021年中或2022年之前,经济不会回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金十)[2020/7/10]
SegWit:交易数据压缩至25%;
SchnorrSignature:单签名数据压缩至50%;多重签名:多笔交易压缩成单笔交易体积;
LightningNetwork:缺少点对点小额支付场景,资产规模仅有1000BTC。
后来闪电网络白皮书的作者JosephPoon转战以太坊社区,与Vitalik在2017年发布Plasma白皮书,试图解决以太坊的扩容问题。
Plasma主张将交易的计算和存储搬到Layer2,然后将多笔交易压缩成一个区块,并将区块的默克尔根提交到Layer1Plasma合约,从而提高吞吐量和降低交易成本。
声音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王田苗:区块链安全信任应用将会在2020-2025年取得突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认为智能机器相关技术将在2020年至2025年出现新的拐点,这其中既有脑科学与生物学、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也会在区块链安全信任应用、5G物联网商用、工业机器人进入无人化等应用基础建设方面有所突破。[2018/8/19]
Layer2依赖Layer1Plasma合约作为安全信任和仲裁层,如果Layer2出现问题/作恶,那么用户可以借助Layer1Plasma合约退出资金。退出资金要等待约2周的挑战期,在此期间任何人都可以提交「欺诈性证明」证明退出无效,从而获得奖励。反之,若无问题则等待挑战期结束,顺利退出。
Vitalik称Plasma是sidechainsthathaveanon-custodialproperty,究其原因主要是用户需要信任SideChain机制,而无法保障自己资金的所有权,但Plasma通过交互式欺诈性证明可以让用户随时申请退出资金,即便Plasma子链出现问题/作恶。?
Plasma曾是社区的希望,我们可以看到许多Plasma变体实现诸如OmiseGo、Matic、Loom等,但因为一些缺陷,它并没有获得社区最终的青睐:
缺少数据可用性,用户不得不依赖Plasma可信任节点数据或不断监控网络是否作恶,无法获得同等于Layer1的安全性。
提款周期长,依赖长达两周的欺诈性证明挑战期,如果有人作恶,同时挑战期内无人发现并提交作恶证明,那么用户资金存在损失风险。
上面这段话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们来举个数据可用性的例子:
当你去玩德州扑克时,你从柜台将美元换取筹码,然后你开始随便找了一张桌子玩了几个小时德州,当你赢到盆满钵满的时候,你准备起身到柜台兑换筹码。此时的坏人给你当头一棒,你失去了记忆,牌桌上的荷官当作什么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重新开始刚才的牌局,走你本应赢到的筹码。
?从过去比特币和以太坊扩容情况来看,我们逐渐找到了理想扩容方案应该有的样子
保持区块容量大小,避免走向中心化;
支持数据可用性,用户可以从L1上重建交易状态;
随着2019年以太坊硬分叉升级-Istanbul,我们离理想扩容方案越来越近,此次升级包含两个Layer2友好的EIP提案
EIP-1108:使SNARKs和STARKs验证运算更便宜;
EIP-2028:降低CalldataGas消耗量,以便L2数据采用Calldata形式低成本上链。
Layer2Rollup的现状
什么是Rollup??
Rollup有不少中文译名,其中一个打趣的翻译是「春卷」,你可以想象将食物卷起来一口吃下去的感觉。实际上,Rollup就是将交易数据压缩放到Layer1上,从而实现同样的区块容量可以塞下更多交易,将30TPS扩容到3000TPS级别,再搭配上Eth2Sharding扩容,效果可以媲美当下Visa的水准。
如何压缩数据?
压缩是Rollup的精华,巧妙的压缩技巧可以塞下更多的交易,同时压缩数据上链可以提供「数据可用性」,保障用户资产安全。
一笔简单的以太坊交易通常消耗约110字节。然而,在Rollup上发送ETH仅消耗约12字节。我们以收款地址和交易签名举例:
To:使用「索引」来代替20字节的地址;
Signature:利用零知识证明的特性,将数千笔交易签名转化为零知识证明,通过检查证明的有效性,从而证实数千笔交易有效。
Rollup方案对比
Rollup方案主要分为两种:ZKRollup和OptimisticRollup。前者采用有效性证明,后者采用欺诈性证明,这两种证明方式背后的理念是不同的:
有效性证明:采用数学的方式保障资金安全、用户体验流畅和隐私,但短期内无法支持通用的EVM计算;
欺诈性证明:支持通用EVM计算,但短期内无法采取零知识证明,所以折衷选择欺诈性证明,保障资金安全。
最后,本文为了讲述Layer2发展历程提及了一些过往不同的扩容方案,但这并不意味这些方案的思路是失败的。这其中除了技术问题,商业可行性也是值得深思的,正如Vitalik对这两种Rollup方案的评价:
短期内,OptimiticRollup很可能在通用的EVM计算中胜出,而ZKRollup则可能在简单的支付、交易和其他特定应用场景中胜出。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ZK-SNARK技术的改进,ZKRollup最终将在所有场景中胜出。
-今日话题讨论-
Layer2可以为DeFi带来什么?
扫码回复关键词「L2」加入讨论群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