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谣传增发比特币 而不是增发BCH

早在2019年2月召开的“中本聪圆桌会议”上,一个名叫Matt Luongo的以太坊社区参与者提出修改比特币2100万枚的发行量上限。近期又有媒体报道比特币核心开发者Peter Todd提出比特币2100万枚供应上限是一种“宗教式”信仰,我们或实施通胀硬分叉。

比特币总量固定早已经成为币圈的共识,但为什么依旧有人在四处奔走呼吁增发比特币呢?而相同算法,相同供给量的比特币现金(BCH)却没有这种声音呢?

失败的闪电网络以及区块大小的限制

比特币区块大小只有1M,可容纳的交易量有限,如果比特币的链上交易持续增长,交易费暴增,网络拥堵在所难免。Core开发组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使用闪电网络来缓解网络拥堵和交易费较高的问题,但闪电网络已经运行两年了,依旧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问题,闪电网络不是一个解决比特币网络拥堵和高交易费的有效方案。交易费居高不下,交易拥堵会让用户被迫寻找替代方案,而BCH就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大区块承载的交易量大,交易费低,未来也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扩大区块。现在以及未来BCH都不可能存在网络拥堵,交易费居高不下的问题。

比特币增发可以保障比特币网络安全

矿工的收入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区块奖励,一部分是交易费。当挖矿的区块奖励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交易费将会成为矿工的主要收入来源。比特币区块限制为1M,容纳的交易量有限,产生的交易费是有上限的,在未来这些交易费难以满足矿工的需求,矿工无利可图就会逃离比特币,转移到其它币上进行挖矿,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比特币全网算力降低,网络安全难以保证。另外,比特币也不存在类似比特币现金的10个确认不可逆的机制,当全网算力大幅度减少很容易遭到51%攻击。

而BCH则不存在这种问题,大区块可以容纳更多的交易,产生更多的手续费。随着BCH雪崩协议的部署,BCH可以在三秒钟完成支付,可以媲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工具的用户体验。用户的体验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和用户使用BCH,用户越多产生的交易费也就越多,未来BCH矿工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将是这一部分交易费。

适度的通胀符合经济学原理

在市场经济中,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助于提高促进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当一个社会没有通胀率的时候,货币永远不会贬值,于是对于某些风险规避爱好者来说,他们不用担心货币的贬值,也就不用考虑面对投资及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更愿意将现金拿在手上。因而当社会中出现温和通胀时,面对未来的货币贬值预期,所以人们需要将手头上的现金花出去,包括增加消费、增加投资等等都是合理的行为。

比特币亦是如此,适当通胀可以解决通缩问题,市场上的供应比特币增加了,用户更愿意去使用比特币,而不是囤积比特币。使用的人越多,对比特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这也可以抵消增发的比特币对市场的影响,从而让比特币逐渐的稳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更利用人们去使用和消费比特币。不过,比特币实际上也是可以通过无限分割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以把比特币的单位设置的更小,总量虽然没增加,但是用户心理上是增加的,对于用户来说,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未来,BCH的用户会逐渐的增加,所使用的单位也会变得越来越小。

不过,虽然比特币增发可以完美的解决比特币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总量固定已成为币圈共识,很难改变。开发者如果坚持,比特币社区可能会再次出现分裂,最终导致比特币链上分叉,产生不同路线的新币。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MATIC金色观察?|?谁在资助比特币核心开发者?一图看懂

最近比特币要增发的消息被热炒,详情见“比特币要增发突破2100万枚?别再被了”一文。 其中一个很大的误解是认为比特币核心开发者就能代表比特币,事实不是这样的。还有一个误解是,背后有公司资助比特币核心开发者的工作,这些开发者就代表着那家公司的利益。

FTX历史数据显示VIX上涨可预测比特币底部

过去几周比特币表现不佳,价格自关键的10,500美元受阻以来,一直表现疲软。目前分析师对于比特币的走势观点有一定分歧,但一个非正统指标表明比特币和其余加密货币已经找到或非常接近底部,价格即将回升。 在2月27日发布的推文中,行业数据网站Brave New Coin的分析师Josh Olszewicz提出,每次“ VIX上升,加密货币都将触底(历史上)。

BNB除去币价 减半后比特币网络转账费用会升高吗?

中本聪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特币的交易手续费将取代区块挖矿奖励。 比特币交易费用会成为节点的主要补偿吗?(图片来自网络) 减半后,比特币矿工将不得不收取更多的手续费,才能继续获利。一些区块链专家认为,比特币的挖矿难度将在减半后下降。2020年5月中旬左右的某个时候,作为比特币挖矿奖励而发行的比特币数量将减少一半。

[0:15ms0-4:69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