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维的房子,梵高)
前言:以太坊在2019年的交易数为2.428亿次。什么时候它会突破年度10亿笔交易?三年时间能不能达成这一目标?核心的关键在于供给侧的开发者,包括ETH2.0的发展,围绕ETH的生态(如DeFi、游戏等)的发展。也许今天看起来目标很难实现,不过,一旦突破临界点,也许并非不可能。本文作者是Blocknative的Matt Cutler,由“蓝狐笔记”社群的“SIEN”翻译。
Web 3正在生根,从概念证明走向企业级解决方案。Blocknative团队回顾了2019年,并试图了解:“迄今为止公链交易有过多少笔?”这迅速导向另一个问题:“未来几年我们可以合理预期会发生多少新的公链交易?”
让人惊讶的是,据我们所知,还没有人发布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们决定自己动手。下面是我们发现的结果。
汇丰在线交易平台已禁止购买MicroStrategy股票:据cointelegraph消息,汇丰客户不再可以在其在线交易平台HSBC InvestDirect或HIDC上购买MicroStrategy股票(MSTR),同时,汇丰已指示已经拥有MicroStrategy股票的用户不要购买额外的股票。将MSTR列入黑名单只是汇丰银行最近反加密行动中的最新动作,但是在HIDC交易目录中仍列出了进行比特币大量投资的其他公司,例如Tesla,Hut 8 Mining和Square。[2021/4/10 20:03:42]
结果让人吃惊、兴奋、令人鼓舞。
经过大量的搜索,我们发现来自CoinMetrics的区块链交易数据。使用这些数据作为我们建模的基础,并由此验证我们的方法和假设,我们构建了生态系统中每个公链交易的首次普查,也就是自比特币创世纪区块诞生以来的所有交易。
10年,31亿笔交易
在过去的十年中,区块链交易总数超过31亿笔。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突破了年度10亿次交易笔数的门槛。事实上,区块链历史总交易次数中超过37%(>11亿次)发生在2019年。增长的趋势喜人:
数据:长期BTC持仓用户仍在加仓:微博用户“比特币女博士”引用Glassnode数据显示,持仓1-2年的比特币玩家在获利抛售(下图红线),但持仓3-5年硬核玩家的币却在逐渐增加(下图绿线)。[2021/3/20 19:02:46]
上述数据集包括24个具有最大年度交易量的公链,包括:Ethereum, Ethereum Classic, Bitcoin, Bitcoin SV, Bitcoin Cash, Bitcoin Gold, Tether, Ripple, Litecoin, Binance Coin, Dash, Decred, DigiByte, Dogecoin, EOS, GAS, Neo, TRON, Waves, Stellar, Monero, Tezos, Verge, and Zcash。
2019年,比特币(2.592亿次)和以太坊(2.428亿次)占全球区块链总交易数的44%。从2009年到2019年期间,区块链产业推动超过4.6万亿美元的总价值转移。其中96%发生在2017年和2019年之间。
请注意,总价值转移似乎与底层资产价格相关。(蓝狐笔记:主要是加密资产的波动性极大)
什么时候以太坊年交易次数可以突破10亿次?
总体来说,区块链行业的五年复合增长率为44%。简单地做个假设,假如当前趋势可以持续不变,那么,这意味着这个行业在未来五年内,预期会有将近200亿次的新区块链交易:
以这种速度,以太坊和比特币,或许还包括EOS,将会于2023年突破每年10亿笔交易的门槛。不过,我建议我们对这一预测持保留态度,因为我们的未来不会遵循线性增长的预测,更不要提实际上的限制,例如区块大小等。(蓝狐笔记:3年时间有很多可能性,其中也包括技术的非线性突破)
话虽如此,那么,什么时候以太坊会突破10亿笔交易的门槛?靠什么来驱动?各种layer 2方案的广泛采用是否会推动交易的增长,同时也混淆这种类型的数据汇总?或者ETH2.0会是链上交易爆炸性需求的催化剂?
尽管我们想聚焦于什么时候以太坊会跨越这一门槛,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跨越。乔·鲁宾提出为以太坊生态系统带来百万开发者的目标。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我们相信,这些开发者会创造出吸引新用户的体验,并驱动10亿次交易的实现。
换言之,百万开发者专注于我们这个产业的供给方,包括教育、工具以及支持,以帮助开发者开始构建等。而十亿次交易则专注于需求方。在很多方面,这些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而且,正如我们在ETHDenver 2020上看到的那样,构建者们正在忙于探索下一代技术。这些方法有可能实现没有区块链就不可能存在的全新的交易类型。我们认为,这些非线性的创新可以推动我们的行业在2023年之前突破10亿笔交易。
------
风险警示:蓝狐笔记所有文章都不能作为投资建议或推荐,投资有风险,投资应该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对项目进行深入考察,慎重做好自己的投资决策。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