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数据秒杀认知:比特币地下与地上生态分割_ETER

编者按:本文来自TruthDeeper,星球日报经授权转载。

研究主题:「比特币地下与地上生态分割」,系列研究研究时间:17个月,数据获取分析时间跨度113个月数据来源:BTC区块账本数据、BTC全网交易数据研究定位: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专业从业、不科普抽象概念:地上生态、地下生态、入口切割、持币人“通过原始钱包持有第一笔比特币后,你进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Peter多次给我们团队调研分析师重复这句话。他今年45岁,行业定义「大佬级成功人士」:连续创业、资本宠儿、过度成VC。看似矛盾的西方教育背景和极接地气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同理心和洞察力,却在他认知层面并存且巧妙的互补,且表面自我和谐。Peter财务自由后开始追求内心:费尽心思用类VIE结构在北京匿名买套房子,只为了给自己绝对的「安全感和自由」,存放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玩具,限量版的Contax蔡司、原版的三联金庸、各种真真赝赝的字画、游戏机、高端音响etc。这套「安全屋」对Peter是匿名存在的,他经常一个人在这,觉得是疗伤,是少有的快乐时光…是真正活着的时光…2017年初,Peter接触到币圈和链圈的各类疯狂的用户行为。各类看似复杂的概念和商业模式总能被Peter鄙视一番后看到本质,并未重视。而在偶尔的一个机会,朋友送给Peter几个BTC后,一切都完全改变了:「通过原始钱包持有第一笔比特币后,你才发现认知全都变了。」Peter发现自己的循证科学体系的认知很难理解,为什么就如吸上瘾一样开始「屯币」。Peter并不关注价格,也不关心消息面,只是对拥有BTC的「感觉」越来越上瘾。他卖掉了安全屋和藏品全换成BTC。但仿佛回到少年无忧的时光、感觉不会再被「任何无形的手」改写的精彩年月、进入了真正自由后的另一个世界…后来,Peter发现了一批同样心态同样共识的战友,他们自认为是延续黑客海盗精神的区块链设计理念纯正拥护者,他们是「真正的持币人」。--以此为序区块链概念,毋容置疑的成为最近半年中国互联网生态火热的风口。本是黑客圈共识游戏产物,却因为牵扯特殊社会游戏机制和金融特性,一时各路利益方利用极强的信息差和认知差异,进行各种解读和预期:技术、模式、各种方法论、社会学、群体心理学、甚至哲学、宗教,区块链概念简直有演变成玄学的趋势。作为系列研究报告的开端,让我们回到这个世界的开端,从BTC开始切入:BTC从2009年到目前,共产生179G的分布式账本数据,也就是区块数据。包含大量的用户行为和游戏规则。很有意思的一个情况是,这块数据深深的埋藏地下,和相关的用户行为形成「地下生态」。行业主流铺天盖地个个都是专业的谈的是支付、交易与交易所、价格、各类的衍生模式,仿佛对应的在地上生出桃花源,形成「地上生态」。和很多互联网垂直行业类似:地平线干净利索的分割了BTC生态,成为完整的两个生态世界,并相互渗透、紧密关联。但真正代表用户行为的完整的区块数据和相关生态却被埋藏在地下,其中有哪些故事、隐藏哪些真相、生态模式和利益链有如何的抽象关系,却不被主流关注,完全隐匿成少数群体中,形成共识信仰。我们从两个生态的入口,切入对比研究。不同的生态入口

众所周知,比特币存放在「比特币钱包」中。钱包是用户行为的基础体现,同时也是地上地下两个生态的入口。这个极其擅长用信息差和新事物打造认知门槛的生态中,各种利益方用各类奇葩的维度把钱包划分成:冷钱包、热钱包、原始钱包、轻钱包、保存密匙、不保存密匙、Web的、手机App的等几十种,并配套各类的意识形态引导和用户行为路径与环境引导,最终人为导致用户行为的引导和切割。这是互联网生态的普遍规律,但是人为驱动。拨开这一切眼花缭乱的套路。从生态入口研究,比特币钱包只有三类:原始区块链账本钱包:真正去中心化、完全匿名持有和交易。方便阅读,我们称之为A类钱包。A类钱包是最原始的比特币区块链钱包,中本聪设计理念,也是区块链概念的源头,同步全部账本数据并且每一笔转账记录都写入区块。但门槛很高,且不仅是技术门槛还有认知门槛:其钱包的模式和传统互联网模式完全相逆。例如丢失后完全无法找回、命令行导出密匙、动态确认的旷工费、无用户行为同步引导等等,这让被「被传统互联网模式、消费金融模式」教育多年的用户很难从认知层面理解。这种「不理解」带来的是「不信任」。导致的结果反而是这种「最真实、正确、价值」的方式不被用户接受。理性战胜不了人性,理性对绝大多数用户是门槛也是负担,互联网发展至今丰富的人性套路学直接掩盖了比特币的原始区块链钱包账本。记账钱包:不写账本、中心化发行、但是有直接的应用场景、友好的用户交互和教育引导。方便阅读,我们称之为B类钱包。B类钱包大多数时候并非以「钱包」的形式构建产品形态。但却通过应用场景来引导用户,达到钱包的实际效果。例如,交易所钱包。实际场景举例:用户被行业大佬盅惑去数币交易所购买特定Token,但币币交易需要BTC入场,于是法币换BTC或法币换USDT换BTC,最终用户会在此交易所的持有比特币,交易所充当钱包。打开这个交易所,就能看到BTC资产和各类相关分析、交易机会、合约及其他衍生产品等。这可能是大多数币圈投资客的钱包使用场景。钱包由交易所背书,但用户相信会资产是安全的,和传统互联网或消费金融用户体验完全一致,很有安全感。但是,问题是,这笔资产并没有写入区块。意思是,仅仅是交易所来记账,除非把B类钱包的资产转入A类钱包,不然,这份资产是由B类钱包的运营者中心化记账,非真实的比特币资产。各类伪区块链钱包:用各类中间态技术手段,介于A和B之间。薛定谔的猫似根据运营和利益需求来调整策略的钱包模式。方便阅读,我们称之为C类钱包。C类钱包经常以各类前沿的概念出现:例如手机App轻钱包、包含去中心化OTC的分布式钱包、完全不保存迷失的跨共链钱包等等。这类钱包有着极佳的用户体验和用户引导。且,大多数目前为止还是映射到区块链上的,至少从用户体验上是映射的。但,用户不能保证这笔资产不被动用,只能依赖于运营方的道德标准和利益需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前处于生态早期,这块的出事率不像互金那么夸张,还处于抓用户和培育信任的初级阶段。综上,众所周知BTC的红利之一是分叉币,根据区块映射分叉反馈给每一个BTC的用户,是BTC生态的分红机制之一。截止目前,分叉产生了BTC价值23.1%的收益。理论上来说,比特币钱包享受区块分叉映射红利是最基本的区块属性,即如果钱包资产是写入区块即可分红。但是,大量的交易所、大量的钱包都以可享受某特定的分叉特定糖果空投作为宣传噱头,可想而知,绝大多数用户,根本不在A类钱包入口的生态中。换句话,比特币的原始生态已经渐入地下,而暴露出来的繁荣,仅是衍生出来的互联网用户行为引导套路下的生态而已。一句话定性:如果全部用户都把交易所中拥有的比特币提出到A钱包,90%以上的交易所都会破产,因为无法兑付。这也是交易所普遍需要币币交易用比特币入场的核心原因。地下与地上生态:账本数据与交易数据

如果入口就切割成了两个生态:真实比特币、记账比特币;地下、地上。那么其核心的用户行为是不是同样如此。空口无凭,接下来用数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下生态的是区块数据:BTC从2009年到目前,共产生179G的分布式账本数据也就是区块数据。代表地上生态的是投机交易数据:同样,我们追踪从2014年开始的BTC全网交易所中心化交易数据,对比两者可以一目了然。

提醒下,如果我们对比第2列数据和最后一列数据。以当前2018年Q2为例,即地下生态,每天交易转账的BTC数量大概为12万。而全网交易所交易数量,大概是81万。中间有大概7倍的Gap。一目了然,这是B类钱包记账虚拟泡沫的功劳。从代表地下生态用户行为的转账数和转账BTC数量来看,2015年至今,生态趋于稳定中合理波动。而代表地上生态用户行为的交易数据,从2014年产生到目前产生巨大的变化,特别2017年Q4以后。且两者无明显强关联。我们再把2014年以后的数据,拆分到每一个月来研究。

2016年以后,区块数据看用户行为几乎稳定,且与交易数据呈现无强关联性。这就很尴尬了:从这个数据维度上探求本质,整体的比特币暴露出来的生态:交易所、币币交易,基于BTC的各类衍生金融产品,大量用户鸡血般的狂热,那些著名的行业事件,都几乎给地下生态产生影响因子权重极低。以此推理,几乎全部互联网舆情中不管是看多看空,不论发布言论者的公信力如何是比尔盖茨还是巴菲特,观点仅针对地上生态。而地下生态由于完全割裂,反而不被认知。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地下与地上生态:持币人和投机者

截止到2018年5月18日,共有地址数22424429个,比特币释放流通量17040923个。但这些海量地址中,少于1个BTC的地址比例为97.19%。95%的比特币,仅在2.7%地址内。细节数据研究如下表:

再从日交易活跃地址分析。历史峰值最活跃的日活动地址数,仅为1072861,发生在2017年12月14日,抛开历史时间累加因素,占比约为5%;实时数据,目前,准确的日活地址为420624,占比1.88%。日活跃账户总数,从2016年到目前,排除2017年的噪点,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40万水平。

对区块账本交易数据和时间维度高阶研究分析挖掘:2016年后,排除比特币新生成区块转账记录,样本仅包括10个以上的比特币地址,到今天保持无任何转账记录的比例为72.69%;2015年计时,为65.29%,2014年计时,为59.78%。由于比特币区块账本数据的匿名性,不同的地址可能归属同一个钱包或者同一个持有者。保守计算,最近29个月内:75%以上持有「真实比特币」的用户没有交易行为。并且如果深入研究剩余的25%的用户的活动,分布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比例分别是:9.8%、10.1%、5.1%。2017年市场的火爆,根本对写入账本的真实比特币无影响。而对应的地上生态数据,不再对比,因为已无意义。地下的生态:平行的世界

探究最初比特币的设计理念,这是属于黑客圈共识游戏产物:去中心完美的算法和逻辑模式的共识。在秉承海盗精神的黑客圈,这种文化的传承其实几十年都没有改变,也没有被这个商业世界所扭曲。海盗价值观,不是「颠覆和掠夺」、不是兑换美元衡量,而是真正指向内心欲望罗盘,给予内心以自由。没有正误,没有标准,仅对自由追求和释放的向往。在这个平行世界中的完美,是创新和改变、是认同和共识。这种「完美」有多高价值,可能不仅是这种创造力和这种精神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推动了多少世界的进步,更多的仅仅是自我认同和释放。匿名、非法交易、、完全脱离体制约束、无税、反政府,背后不仅价值观上背道而驰。而在海盗们认为的自由世界中,法律的禁止领域并不会带来道德谴责,反而是打开枷锁的属于他们的世界,真正持有比特币,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下的用户行为体现。正如比特币的两个生态:地下生态:基于原始的共识和信用,用户持有真正比特币。价值属性较低,更多的是这个世界共识信仰的凭证。交易量较低、特殊的用户行为和对应的模式。地上生态:基于比特币的投资投机属性,用户持有的仅是凭证。交易量活跃,并且和衍生的各类商业模式结合进步,利益驱动,被特定的利益体所引导。好比海盗世界用2100万个令牌来约定一个江湖游戏,但被主流社会知晓。主流社会顺应用户的人性,利用这2100万个令牌作为投资标的。衍生出来一个新的生态。久而久之,大家忘掉了令牌的真正价值,记住的只有价格,和基于此的无数「神棍专家」的预测分析。可笑的是,你们知道这些令牌是做什么用的么?你们会玩么?敢玩么?启示与后续研究

这个世界最有趣的就是自然法则。如果一个生态仅仅可以用一个模型就能定性,又谈何客观和本质。如果,比特币地下生态、地上生态,就这么简单的可以把比特币、区块链、和衍生生态研究清楚,也并不是宇宙万物应有的复杂性了。同样,我们这篇报告研究仅从基础数据对生态进行了划分,仅是一个基础的生态客观定性。然而,我们总是低估人性。错综复杂的利益下,这两个生态不仅出现了共存,而且推动出来更繁荣的景象:出入场与模式、虚幻下的金融行业套路与衍生品、用户画像中的噪点、泛行业应用中的猫腻、定量模型预测中玄幻、以及那人性战场中的生态规律。对于这些背后的本质,TruthDeeper团队后续会陆续发布独家系列研究报告。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0:15ms0-5:7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