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难以商用的公链正在制约Token经济_TokenStand Network

编者按:本文来自:链捕手,作者:李思成,星球日报经授权转载。

如果说区块链1.0是数字化货币的时代,区块链2.0是利用智能合约募资的时代,那么区块链3.0就应当是资产数字化和自由流通的时代,而这必然需要一条真正可用的商用级公链,才有可能诞生有价值的Token经济体系。Token经济学都是「浮云」几年前,到处都是「互联网+」,传统的商业实体如坐针毡,彷佛不加互联网,就避免不了被淘汰。万物好轮回,现在各种互联网项目和传统项目又都在「+区块链」,焦虑甚至更为加剧。并不是因为技术有多性感。很多项目匆匆跑进来,无非是看上了区块链带来的Token,它背后的直接利益和想象空间才最诱人。看过那么多白皮书里「精彩绝伦」的Token经济设计,那么多行业论坛上的Token理论体系。但仔细研究一下,起码在目前看来,都是「浮云」。为什么说现阶段所谓的Token经济学都是「浮云」,因为无论怎么「+」,终归是要回到商业落地本身,而很多Token对商业体就没有价值。现在大都在商业体外部,无法深入到商业运营内部运营逻辑里,最后就会发现,设计得很美好却根本没法执行。举个例子,很多民宿类的项目把Token设计成了积分形态。客人入住送Token,业主出租物业送Token,美其名曰分享项目未来收益。首先,对用户来说,民宿的重复入住率很低,大部分人不会因为你给了积分就去那个民宿入住。对于客人选择来说,核心要素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还是位置;其次,对业主来说不会因为你给我Token激励就降低租金。这类Token白送才有人要,对于降低物业租金,提高入住率没帮助,对于正常经营管理的帮助也有限。这方面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多数项目发Token的价值在于募集资金,而不是利用区块链特性帮助企业优化经营管理。更有趣的是,为了规避相关法律风险,绝大部分Token是不承诺与企业经营利润挂钩的,没有分红权。这样的模式下,不管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如何,Token的价值只和交易所里有人愿意出的价格挂钩。Token的价值,只存在于买卖意愿之间,这和空气又有什么差异?涉及到「分享企业发展红利」的区块链案例,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而其他类的Token设计,类似浮于表面的体系也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之前基础公链的性能瓶颈桎梏了大家的商业创造力。目前最成熟的区块链网络莫过于以太坊,以太坊的性能高于比特币,但是交易能力仍然低于20TPS,交易延迟仍然以小时计算,交易手续费仍然高昂。针对大多数商业场景的经营数据,只能放在传统数据仓库中读取使用。当下,除了基于以太坊的ERC20发布以募资为目的的Token,几乎做不了其他事情。因此,目前的「Token」最大的作用是募资工具,只能对「生产关系」进行优化,不能对生产力进行优化,这就是这个时代的Token经济学。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也处于迷茫的的状态,从商业运营商的角度,他们不愿意错失机会。但对他们而言,没法找到应用区块链技术对原有的经营管理、成本、销售等起到帮助的方向和方案。不具备可操作性,或不具备优化能力,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实际看到的情况。如何设计商用Token经济体系?那么,可以实际服务于商业应用的Token经济体系应当如何设计?设计者一定要把Token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销售进行高度结合。可以把企业提供的每项服务权益都定义为数字资产,灵活定价和二次转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自由度,降低用户购买门槛。还是以民宿为例,我们可以将每个业主的每个房间的每个间夜,都定义为一个数字资产。用户可以购买这个数字资产,后续通过房晚的销售,享受销售分红,也可以直接入住民宿,享受入住的权利。用户还可以以合理的价格转手这个数字资产,获得收益。对于企业方来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用户资金,加快企业自身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周转率,价值显而易见。当然,基于现在的以太坊ERC20也可以实现上述基本功能,只不过每个订单确认都要2个小时,没有任何客人或者平台运营方可以接受。在传统商业环境中,使用权益,所有权益通常是分开的,而且每项权益很难拆解细碎,也很难灵活地被信任定价流通。基于高性能的公共区块链网络,通过智能合约可以将两者相互融合,相同结合,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可能。在线游戏、电商、广告、跨境支付等领域,都会陆续涌现出一批基于区块链的、有价值的服务。

基于Cardano智能合约数量于2022年增长超300%:金色财经报道,截至11月26日,基于Cardano的智能合约平台Plutus的智能合约总数为3791个。据Cardano区块链Insights检索的数据显示,相较于2022年1月1日记录的947个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数量在2022年增长了300%,即2844个。(finbold)[2022/11/28 21:05:35]

法学教授Agata Ferreira:对智能合约的充分监管指导有助于消除其法律上的不确定性:法学教授Agata Ferreira发文表示,全球智能合约的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在2020年至2025年的预测期内,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7.4%。智能合约越来越多地部署在包括金融部门在内的广泛领域,如公共部门、供应链管理以及汽车、房地产、保险和医疗保健行业等。它们也是不断增长的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的支柱。监管机构在应对和解决智能合约方面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但迄今为止的立法举措表明,智能合约的使用没有重大障碍。

与此同时,对智能合约的不同定义和潜在法律处理的激增可能会导致法律不确定性和监管套利。因此,立法者应密切关注智能合约的发展,并仅在必要时介入以提供法律确定性、降低风险和保护脆弱的缔约方。这种衡量和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将支持创新、利用机会并将智能合约创新整合到现有法律体系中。充分的监管指导还有助于消除法律上的不确定性,提升行业、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市场信心。(Cointelegraph)[2021/6/19 23:50:06]

IOTA基金会高级开发人员:以太坊智能合约比IOTA更适合高价值转移:IOTA基金会高级开发人员将以太坊与IOTA进行了比较,认为以太坊智能合约比IOTA更适合高价值转移。他进一步指出,有些应用中以太坊智能合约比IOTA更适合,因为IOTA的灵活性在此类应用中成为劣势。在以太坊这样的合约中长期持有大笔资金比较安全。他指出,这样的网络可以让你毫无畏惧地依赖它们。Hop表示,与其他区块链同类产品相比,IOTA智能合约协议(ISCP)具有资源丰富、高效且高度灵活的特点。因此,相比之下,IOTA智能合约为更低的交易成本提供了空间。他还透露了IOTA将物联网(IoT)用于记录和执行交易的好处。Hop称赞IOTA的巨大灵活性,同时指出IOTA的智能合约不仅有内置的虚拟机(VM),还允许准确处理SC代码。这证实了IOTA将适用于未来实施的任何变更或扩展。[2020/5/10]

现场丨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目前智能合约安全主要还在应用层:金色财经现场报道,6月26日在圣何塞会议中心举行的Blockchain Connect会议上,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 Oasis创始人兼CEO Dawn Song表示:“当讨论安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的不同层面。是链的安全、交易所的安全还是智能合约的安全?目前来看应用层面的安全是智能合约安全的主要的方面,但很多应用方面的问题我们之前已经遇到过了,我们也已经积累了很多技术去解决这种安全问题,应该了解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找到对应的解决方式。”[2018/6/27]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0:0ms0-10:75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