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央行发布工作论文《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_GUSDT

第一,Token价格波动对基于Token的激励机制的影响。第二,智能合约的功能短板使现实世界中一些普遍使用的治理机制很难移植到区块链场景中。第三,Token的快速变现机制影响了区块链项目投融资双方的利益绑定。第四,链内治理(on-chaingovernance)和链外治理(off-chaingovernance)的结合问题。链内治理的特点是地址匿名、去信任化环境以及智能合约自动执行,链外治理的特点是真实身份、诚信记录、重复博弈形成的信任和声誉、非正式的社会资本和社会惩罚以及正式的法律保障。两类治理能否有效结合,是一个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关于区块链的经济安全边界Budish(2018)从经受攻击的角度,研究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基于POW的公有链的安全性,并提出了若干提高安全性的经济激励措施。作者认为,这类区块链的经济重要性越高(比如,设想比特币市值接近黄金),那么恶意攻击它们的可能性也越高,因此要对公有链的大规模应用持怀疑和审慎态度,企业和政府在数据安全方面有比公有链更便宜的技术。论文下载链接

声音 | 姚国章教授:2020年中国央行发行的主权数字货币有望正式问世: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江苏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姚国章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十来年的“厚积”之后,中国区块链发展即将迎来“薄发”新时期,新一年的趋势展望如下: 1、2020年将会是区块链应用整装待发的一年,应用范围将会逐步拓展到金融、政务、食品安全、数字资产确权、版权保护等诸多领域,应用成效将会不断显现,应用案例也会快速累积。 2、区块链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发展一定程度上会突破区块链发展瓶颈,使应用落地进一步加速。 3、中国央行发行的主权数字货币有望正式问世,逐步探索出一条健康、稳定、有序的主权数字货币发展之路,并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主权数字货币的发展热潮。 4、核心技术创新将有望突破,一些服务于区块链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将会逐步出现,区块链的应用门槛会不断降低,参与面会不断扩大。 5、产业规模与投融资将稳步增长,创新创业将迎来一波新的高潮。 6、区块链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管沙盒等措施可能会实际应用,行业与技术标准逐渐形成。 7、以区块链为主题的产业园区以及“区块链之城”“区块链之都”“区块链小镇”等区块链特色区域将会应运而生。 8、区块链的产业规模与投融资将稳步增长,中国有望将成为全球区块链发展与应用的热点区域。 9、区块链人才培养将迅速升温,各类培训项目以及以高职高专为主体所开设的“区块链”专业将会广受关注,本科层次的“区块链”专业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试水。 10、受限于底层技术和应用场景,短期内不会出现杀手级应用,一些早期形成的泡沫会逐渐破灭。(陀螺财经)[2020/1/17]

《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声音 | 数字经济学家刘志毅:区块链不是央行发数字货币的唯一路径:关于数字货币,中国区块链技术改革联盟首席数字经济学家、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实验室(AIBI)研究员刘志毅指出,央行发行的DCEP用的是双层投放运营的机制,不直接向消费者投放,而是先向商业银行投放,商业银行机构需新建一套数字货币体系后,再向社会公众投放。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不会干预商业机构的技术路线选择,会实施技术中立。刘志毅认为,商业银行机构无论采用哪种技术,只要达到技术规范、并发量和体验良好的要求,央行都能相应调整适应,因此不应强行将DCEP等同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它只是一种技术选型的路径而已。(时代财经)[2019/12/19]

金色相对论 | 刘昌用: 电子支付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用户体验几乎没有差别:在今日举行的金色相对论中,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被应用于哪些实体领域”的问题,密码经济倡导者,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刘昌用表示,按照穆司长的描述,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是取代纸币,理论上是国内通行的货币,各个领域都能够享受交易的便利,能够更快地实现无现金社会,降低整个市场的交易费用。只不过,这种影响也不应过度夸大,因为现在各行各业已经广泛使用电子支付了。尽管现在的电子支付不是央行直接发行的数字货币,而是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但是用户体验几乎没有差别。[2019/8/15]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0:15ms0-4:66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