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传播学教授吴文虎说,「在社会出现阶层鸿沟、垄断群体依靠特权实现欲望的环境下,底层群体的被剥夺感很容易被扩大和加剧,敏感的民众迅速结成了集体不信任,因此,越是不透明的制度和立场,就容易成为引爆民怨的火药桶。」如何获取公信力
那么慈善组织该如何重获公信力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公信力的生成机制。笔者推崇的一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学教授在他的论文「生产信任:经济结构的制度基础」中写道:信任来源于交往过程,来源于组织特征,来源于法律制度。他认为双方交往的历史声誉会给予对方信任,具有相似社会性的双方容易建立信任,法律制度为人的行为提供了保障,同样能够产生信任。第一,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方面来说,有良好的过往历史与名声的慈善组织容易获取公众的信任。而公众对于慈善组织名声的判断主要有两个依据:1.来自慈善组织主动公布的一手信息。2.来自舆论的二手信息。二者都会影响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举例来说,很多慈善组织会邀请捐赠人参与项目考察,目的就是让捐赠人获得一手信息。在慈善组织与捐赠人之间持续的互动和交往历史中,双方可以通过正向回馈来迅速积累信任。同时在二手信息中,媒体、自媒体和专家等扮演着关键角色。公众通过这些渠道获取的信息积累之下,会形成对于此慈善组织的判断。在媒体中扮演正面角色的慈善组织往往能够获得公众的信任。慈善组织想要取得公众的信任,必须设法令公众获得慈善组织内部和外部发出的真实、权威、可靠的信息。但信息的传递方式决定着慈善组织的真实信息是否能够到达公众身边,从而决定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遗漏、扭曲现象,且信息传递环节越多,信息遗漏越多,所以第一手信息和第二手信息对慈善组织公信力有不同的影响。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很少依靠第一手信息,大部分依靠第二手信息来判断是否给予信任,而公众拒绝给予信任依据的信息也主要是二手的。第二,人们根据慈善组织的某些社会型特征来确定其是否可信。公众与慈善组织的价值观越相似,慈善组织越符合公众的期望,那公众就会越信任慈善组织。信任和期望联系在一起,信任越大,对被信任者的期望越高;信任越小,对被信任者的期望越低。众人长期对社会角色的期望会固化为该角色的行为规定,如果该角色没有达到众人的期望,则会被认为失信,并因此受到惩处。即使众人对该角色的期望不合理,该角色也会因为达不到期望而受到众人的制裁。如果被信任者的行为达到或超出了信任者的期望,双方的关系就得到巩固或加强,信任者以后会继续给予被信任者信任。慈善组织要明白公众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捐赠人把有价值的款物托付给慈善组织,就同时赋予了慈善组织把捐赠款物用好的期望。第三,法律为双方提供了有力的强制性保证,失信者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一来,当法律实行其职责时,公众会更加信任慈善组织。2016年出台的《慈善法》解决了慈善行业「无法可依」的问题,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公众所期待的「执法必严」问题还在进一步执行中,期间所积累的问题爆发,也是公众对于法律执行力度的不满。当慈善组织无法回应公众合理的期望,甚至故意作恶时,能够依法对其进行惩处,不光能够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提高违法成本,同时也会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所以,获取公信力需要引入制约机制、保障信息公开、符合大众期望三方面出发。区块链解决方案探讨
报告:广东省在云计算和区块链两个方向较有优势:4月16日上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组织召开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专利导航系列成果发布会,《广东省数字经济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指出,广东省具备潜力与后劲,在云计算和区块链两个方向较有优势。(南方网)[2020/4/19]
区块链本质就是解决在不信任的条件仍然可以互相进行交易。在公益慈善领域,可以使用区块链共识机制和技术手段,做到上述的解决方案「引入制约机制、保障信息公开、符合大众期望」。单纯解决诸如:信息透明、立法这样的表面问题,是无法解决信任问题的。这样解决方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本质问题未解决,信任危机爆发就必然发生。数据透明公开,不是问题的关键。可以说任何一个公益慈善机构都有相应的信息系统,公示了各类信息,但信任问题依旧存在,并且在近期再次爆发。显然2019年,信息技术或者是信息系统建设比2011年好很多。问题解决了吗?法律和监管法规也不足以解决问题。前文所述,2011年「郭美美事件」发生还没有慈善法,但在2016年9月1日,中国正式发布慈善法。时至2019年,信任危机再次爆发。问题解决了吗?区块链的解决方案要能够有效,就应如前文所述:「引入制约机制、保障信息公开、符合大众期望」。这样的区块链解决是什么样子,我们的设想如下:采用区块链的POS共识机制,使监管机构、大额捐赠人、资产托管方等成为超级节点,将原来公益慈善机构的单一管辖变为节点共识投票机制。这样将使得主要参与方是共同利益群体,并且该群体利益与大众利益相符。通过共识机制保证,利益一致并且无法损害其它参与方;公益机构管理和资金管理分离,采用代币兑换模式,杜绝黑箱操作,提高运营效率。受捐赠人拿到公益机构划拨的代币,资产托管机构根据受捐赠人的代币持有情况将资金划拨到受捐赠人的银行账户。区块链将可以保证:资金划转公开透明、可追溯,并能实时兑换;使用多签技术保证代币和相应的资金管理有效。代币的划转由资产托管机构、公益机构、大额捐赠人多签划转。区块链能够解决的问题
电视行业将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内容审核效率,实现在线安全智能审核:电视行业主管部门明确将优化业务审批流程和方式,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促进“线下办”为主向“网上办”“掌上办”为主转变,逐步实现重点电视剧、网络影视剧等通过“线上+邮寄”办理备案审批。进一步加强节目制作统筹管理,研究对突发事件等特殊题材电视剧审批的绿色通道,充分运用数字版权保护、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内容审核效率,实现在线安全智能审核。(人民日报)[2020/3/26]
区块链技术的诞生降低了降低信任的成本,因为它的实质是一个分布式的账本,能完美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信任危机。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如下:问题:款项使用不受制约解决:POS多签通过共识机制和多签机制使得违约成本极高问题:资金流转不透明解决:数据上链问题:资金物资等使用效率低解决:智能合约数字资产划拨区块链解决方案体系框架
声音 | 南都观察:区块链可助力公益事业发展:南都观察发表博客文章《徐永光:解放互联网公益生产力》。文章提及,相比之互联网把公益融于商业的无心插柳,区块链则直接举起公益大旗或与公益组织结成联盟。公益公信力不高是社会痛点,如何让公益资金的流向保持自律互律,公开透明,不做假账,在公众监督中一目了然,是区块链应用的最佳场域,也是成本最低的技术开发测试场。当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数字交易平台、资金结算平台、互助保险平台、众筹平台,区块链公司借助公益筹款、公益资源配制流动或个人求助募款来做区块链技术开发的模拟,同时作为构建公益信用体系的“卖点”。[2019/1/4]
区块链采用POS共识机制,有限参与的联盟链。大额捐赠人、公益机构、监管部门、资产托管机构都是超级节点。通过区块链本身的代币体系将公益机构运营管理和资产管理隔离,资产托管机构发放代币给受捐赠人。受捐赠人使用代币兑换机制到银行换取资金。
声音 | 计算机科学家:DApp开发人员低估了区块链的复杂性:据cryptoglobe报道,理论计算机科学家Dr. Jerome Rousselet指出,DApp开发公司最近有创建自己的区块链的趋势,而不是使用以太坊的网络,这些公司低估了运行此类项目的复杂性,并高估了他们目前的可寻址市场。[2018/10/7]
说明
区块链通过去中心化、非对称加密、分布式储存等机制,保证系统中的所有节点都能够在信任的环境下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而且这套机制省时省钱,能够自动撮合、强制执行,与其他费时费力的工具相比,更具优势。从比特币开始,区块链技术就在不断发展,以太坊在2014年进一步衍生出一个多种新功能的智能合约技术,将智能合约以数字化的形式写入区块链中,由区块链技术的特性保障存储、读取、执行整个过程透明可跟踪、不可攥改,可以解决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和人与物联网之间的信任问题。因为人是善变且复杂的物种,而且人工总会有出错的时候,而区块链技术则是一种不可篡改的智能化信任,人可能会违规造假,但技术不会公众。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公众将会越来越体会到信用的重要性,因为一旦违约,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可以知道公众曾经的失信行为,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公众今后使用这些信用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将会促进用户越来越珍惜自己的信用,从而增强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Conclusion结语本文仅能从技术上提出一种解决方案,一起为慈善组织信息公开,自身监管以及外部监督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手段,但是它的实现仍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本文的思考在总结问题产生原因与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仍旧存在对于法律法规的不了解,内容细节性与对慈善机构电子化系统真实操作流程了解不足等问题,随着调查的深入,这些遗留问题会进一步在今后作为探讨内容呈现。
声音 | 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沈杰:区块链用于渔业 可以让消费者恢复信任: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总体组组长沈杰表示,市场上标着“阳澄湖生产”的大闸蟹太多,虽然都有“证书”或“数据记录”,但不可能都是真的。消费者要恢复信任,区块链能帮上忙。区块链用于渔业:物联网传感器监测鱼塘的水质,数据传上区块链;金融机构根据数据给农民贷款;农民做出消费者可追溯的产品,拿到更多利润。[2018/8/20]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