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A:对NFT的最深层次思考:Web3.0让数据重回价值主体_COM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都在关心“人类”想要什么,而经常忽视“事物”的真正需求,如果真的去换位思考,那么事物本身以及由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比如记忆、艺术、成就等它们的基本诉求是什么?究竟又有着怎样的渴望?NFT或许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在我看来事物本身也具有生命力,而非单调乏味的“一”,被单纯地用来交换或被使用,至少,它期望着被认可与崇拜,有更多的价值,可以广泛流传;被认为是真实,具有唯一性,而非复制或抄袭;甚至它也想反客为主,如同创造者对它的控制一样,它也希望对主人有着某种意义上的控制,期望能彼此交换位置,能够进入一个自主可控、自由不受约束的物质世界,变成有着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主体,与这个世界的其他事物之间实现公平的互通、互认。

这种设想或许听上去不可思议,但在Web3时代,却可以成为现实,在当下,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NFT,简单说来就是非同质化代币,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等特点,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带有编号的人民币,不会存在两张编号一样的人民币,如果用作事物的世界,即“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其最关键的创新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标记原生数字资产所有权方法,并且可以锚定现实世界中的任何物品。

在这里,这片树叶将是一份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不可被复制,也永远不会消失。

如果这片展现在数字世界的树叶有“人性”,那么它的内心渴望什么?自然是渴望值更多的钱,可以被称赞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树叶,或者被更多的人收藏,甚至可以麻痹或迷惑它的观看者,让所有人成为它的粉丝!这便是NFT的魅力,也是未来Web3时代赋予NFT的使命!

也正因为如此,NFT在近几年发展如火如荼,尤其在游戏、音乐、绘画等艺术品领域展现出前所有未的活力:

2021年3月11日,佳士得拍卖行以69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艺术家Mike?Winkelmann(Beepie)的《每日每夜:最初的五千天》;同年4月,苏富比拍卖行首个NFT项目,在与数字艺术家Pak合作的《可分割物》(The?Fungible)一共卖出十数万份,共计1680万美元;7月,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将乔治?奥尼、莱昂纳多、康定斯基、莫奈和梵?高的五幅作品制成NFT,拍得44万美元,馆长激动地宣称这将是“人与金钱、人与事物之间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

除此之外,还有Crypto?Punks、彩虹猫(Nyan?Cat)、音乐人3LAU《紫外线》发布3周年NFT以及Open?Sea、Rarible等主流NFT平台上成千上万的NFT等,这些都成为市面上的香饽饽!据第三方数据机构nonfungible统计,2021年NFT交易规模达到140亿美元,规模高达疫情前2019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总额105.7亿美元的1.3倍!

或许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这些看似平常并不出奇的作品却能获得如此高昂的价格?同样是文本,同样是像素,却能引发如此高的关注?

难道真的是艺术价值?或者所谓的社群氛围?

我认为都纯属无稽之谈,除了早期红利这一因素之外,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NFT这个Web3时代的产物所赋予给“事物”的这种全新的、将事物回归价值本体的能力所带来的变革,即事物或内容本身即可作为价值的传递。

这个现象曾经也出现过,但那还是人类诞生之初的物物交换。

在区块链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去中心已成Web3最强的呼声,实现价值的直接传递将毫无疑问地被运用在互联网协议之上。

然而,正如每一项全新技术诞生的前夜总会出现投机作恶一样,NFT同样如此。在当下最残酷的现实就是,绝大部分人并不是为了事物本身的价值或艺术魅力而购买NFT,相反,这些都是他们用作投资的一种手段,这跟炒币是同一个道理,其最大的愿景就是希望后续入场的投资者进行接盘以谋取高额的回报。虽然从表面上看,NFT给了每一个创作者独立制作内容的自由,但就目前而言更多的还是另一种营销手段,或许它能吸引更多的创作者入场,但并不一定能激发其创作更好内容的动力。毕竟,这还是黎明到来之前的前夜,我们虽然看到了Web3的曙光,但这一夜却格外漫长。

其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版权问题,作为一份“数字产权认证书”,当下NFT却并不一定能完全保障创作者的知识产权,猖獗的盗版和欺诈行为屡禁不止。

正如NBC此前指出的那样,当下主流NFT交易所对版权保护的措施并不完善,而是将保护产权的工作推给了创作者:

“迄今为止,在包括最大的NFT市场OpenSea在内的大多数NFT平台上,人们可以创建一个帐户并开始销售他们想要上传的任何数字图像。”

“卖家无需提供所有权证明或使用其真实姓名开始拍卖,但提交版权认证的艺术家必须证明他们是作品真实的创作者。”

同时,在一个交易平台上出售的NFT产品可能会被“非官方复制”到另一个NFT交易平台,导致大多数分辨力不佳的普通购买者吃亏上当。

其次是交易速度慢、共识机制算法导致成本增高,当前NFT基于的区块链技术更追求于去中心化与安全,牺牲的是执行效率。

比特币采用PoW共识机制,每秒处理7笔交易,每笔交易确认的时间近1个小时,这样的机制达到了足够安全和去中性化的需求;以太坊每秒可处理20笔左右交易,每笔交易确认的时间在4~8分钟左右;中心化机构Visa官方披露VisaNet网络2020年处理总计2040亿笔交易,平均对应每秒6469笔交易,支付宝高峰时期每秒处理几十万笔交易。

因此,中心化的机构也有其优势所在,不可一味追求去中心化,而是要依据商业模式和属性针对性的选择解决方案。

此外,成本问题也是需要改进的一点。投资者在交易中会发现,在交易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笔不可预测的交易费用,称为“gasfee”,铸造或购买NFT所需的费用会根据需求而波动。

最后就是存储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Web3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目前来看只有极少数类似CryptoPunk的NFT艺术品,实现了作品的可靠去中心化存储。大部分在OpenSea上流通的NFT,都需要在铸造流程中,把数字艺术品保存在OpenSea提供中心化存储设施上。这很扯淡,现在的这种妥协如不改变,他们会凭借经验说:“If?something?is?truly?decentralized,it?becomes?very?difficult?to?change,and?often?remains?stuck?in?time”。这必将动摇和蚕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在普通用户心中的信用和共识。

关于存储的问题,我在之前的视频“Web3.0之殇:去中心化存储会是伪命题吗?”已经详细讲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按钮进行查看,相信能让你对去中心化存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很显然,这在当今的互联网不可能发生,因为这些数据它们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牢牢把握在别人手上,被奴役的数据何谈精彩?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去中心化存储在赋予事物生命力这件事情上情有独钟,听上去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乌托邦,但已有人砥砺前行,这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无论最终谁能在这个赛道获得成功,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件极为利好的事情。

讲到底,NFT之所以能够出圈,除了区块链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在于人与物角色互换、将物变成主体实现自我意识的理念第一次通过具体方式去展现,这并非人工智能般的机器学习那么简单,而是Web3时代赋予给每一个内容实现价值直接传递的伟大转变,相信这项壮举还会引发更多的变革。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我是纳斯赛博伯,一个对未来互联网有着独立思考的创作者,如果大家对未来互联网有更多想了解,想讨论的内容,欢迎私信留言,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万分感谢,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区块博客

[0:0ms0-3:35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