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引起了关于货币本质的再思考,而这一思考却让笔者认识到,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很可能与目前的电子币相反,即某种类似于“记账货币”的机制将会盛行。这是指,在即时通讯手段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只需要在银行中保有账户,随时随地利用通讯手段进行任何大小金额的转账和支付,而不必实际地持有货币在手。这一机制实际上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合乎逻辑地进行推测,未来很可能它将会盛行于全球。所以,目前方兴未艾的电子币其实很可能已经误入歧途,由于它错误地以促进人们将货币持有在手为目标,笔者认为它终将衰败。
“记账货币”是一种虽不常用、但却真实存在的货币类型。例如,在两国贸易中,如果双方都缺乏国际通用的外汇储备,那么可以约定,双方的贸易可以仅仅使用这种外汇币种进行计价和记账,而不必实际支付这种外汇。于是,当具体贸易行为发生时,相关国家只需要分别调整它们各自账户中的相应科目,就算完成了结算。即使未来某一天双方要结清账户,由于进出口的金额可以相互抵消,则实际需要交付的外汇金额也将大为减少。
分析师PlanB:S2F模型显示比特币牛市第二阶段即将到来:加密分析师PlanB表示,比特币牛市还没有结束。在8月18日的一条推文中,该分析师对比特币S2F模型进行了更新,显示目标白线和链上定价信号表明市场仍处于这个周期的中间。第四个周期的目标价格远高于10万美元,但如果按照这个模型,未来三年的任何时候都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当被问及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时,PlanB回答说:“目前的价格在白色的S2F(X)线下,链上信号还不是红色的(红色表示顶部,比如2013年和2017年)。”(Crypto Potato)[2021/8/18 22:21:38]
上述货币机制如今虽然很少使用,但在货币理论中,“记账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型态,可以用来通过与其他形态货币的比较,从而阐明货币的性质。它尤其凸现了货币的基本功能是一种计价单位,而不是某种必须由当事人持有在手的东西。货币需要持有在手的性质是由它的基本功能衍生出来的。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货币在传统上常常需要持有在手呢?原因显然主要在于通讯方面。在传统社会中,银行虽然可以担当人们所拥有的货币财富的记账中心,但人们与这个中心的通讯是困难的、缓慢的、低效的,而且缺乏可信度,这不仅导致了现金交易额较大,而且导致了“支票”之类的衍生支付工具得以发展。如今,便利的、及时的、可信的通讯手段终于具备了,于是人们的手持现金额大为减少,现金交易额大为减少,而支票也就几乎绝迹了。这些实际证据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持有在手”并不是货币必需的性质,这一性质主要源自于通讯能力的匮乏。
声音 | 彭博分析师:加密资产极有可能在2019年前两个季度延续熊市:据CCN消息,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师Mike McGlone表示,加密资产的熊市极有可能在2019年前两个季度延续。比特币近期的价格上涨只是熊市里的短期反弹,抛售减少是是造成这次反弹的原因之一,现在还很难说是熊市的最后阶段。[2019/1/6]
由此看来,把发达的信息技术用于满足将货币持有在手的要求,这是南辕北辙的。通讯手段进步了,自然应该用来加强使用者与账户之间的通讯,以便划拨资金,怎么能够反其道而行之,把账户中的资金变成“电子实物”、进而“提取”出来并分散地派发出去呢?这些电子实物分散在社会上,反而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支持电子币的运行,其底层使用的区块链技术比较复杂,占用的存储空间大,通讯流量要求高,运行缓慢,而且能源消耗量惊人。可以推测,这种系统倘若大规模地投入实际使用,发生网络堵塞和故障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远不如现行的体系简单、稳定、可靠。
声音 | IG分析师:比特币价格正在走向“投降时刻”:据CCN消息,在线交易平台IG的分析师Chris Beauchamp在接受金融时报的采访时表示,当一大批投资者开始逃离市场,加剧了价格下跌和进一步抛售的恶性循环时,比特币正在走向“投降时刻”。Beauchamp表示,虽然许多投资者可能乐于将比特币投资组合保持在6000美元左右,但如果比特币价格继续保持在4000美元以下,他们将“非常不愿意”继续持有。用他的话说,这样的投资者“宁愿拿着钱跑”。过去一周,在线交易平台IG上的比特币空头头寸增加了20%。[2018/12/1]
私人发行的电子货币不可行,因为如果它是可行的,并且获得了监管机关批准的话,那么下一步势必掀起电子币发行的狂潮。可以设想,任何略具规模和资信的企业,都将会尝试发行电子币,结果就是金融体系的混乱。监管机关必定会认识到这个危险。把电子币定性为一种新型证券的思路实际上反映了货币当局拒绝承认其为一种货币。而作为一种证券来说,电子币眼下的热络让人想到的是世纪之交的“.com”投机热潮,它反映了投机者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对象的一种迷信。
观点:后疫情时期法定数字货币可丰富货币政策手段,助力经济复苏: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研究团队成员杨洁萌在《中国金融》2020年第17期刊文《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发展新机遇》。针对后疫情时期中国法定数字货币新机遇,文章中提到:疫情将提高大众对于法定数字货币的认知与接受程度;法定数字货币可补齐现有支付体系短板,更好满足后疫情时代支付需求;疫情促使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必将催生法定数字货币;后疫情时期法定数字货币可以丰富货币政策手段,更好助力经济复苏;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期待便利的跨境支付工具,法定数字货币具备“世界货币所需的一切条件”;中央银行早已着手研发法定数字货币,具有先发优势。此外,关于积极稳妥推行法定数字货币,文章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法定数字货币宣传科普,总结试点经验,扩大应用场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建立法定数字货币新型监管模式,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强化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助力经济复苏;参与数字金融全球治理,加强国际协作,掌握法定数字货币主导权、话语权;善用先发优势,抢占第一赛道,驰而不息加快发行法定数字货币。[2020/9/15]
假如一国的中央银行发行电子货币,必定可以避免私人发行所带来的诸多缺陷,然而,这种转换所具有的好处在哪里呢?它的支持者们目前所列举的好处是不足够的。依笔者之见,如此重大的变化,倘若没有明显的、巨大的利益,绝不应该贸然推行。我们应该理解电子币在那些移动支付不发达的国家受到重视的真实原因,因为电子币在那里显然被寄望用于移动支付,以便随时随地便捷地进行转账。
货币体系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算法”。货币,无论其具体物理形态为何,都是执行这种算法的一种“算具”,其功能主要是为分散的经济计算提供现场的可信性。金银需要付出大量的资本与劳动才能开采出来,这种机制导致金银天然地、自动地附带着一种信用。纸币的印刷术加上法律保障,也提供了一种可信度。按说,比特币的机制设计也提供了一种可信度,但它的数量不易增加,且维持成本过于高昂。用来替代比特币的新币种,虽然部分地弥补了比特币的缺点,但却需要依赖于网下的信用与支持机制,这就导致其与现行的信用货币相去不远了。
与以上诸种方法相比,现场的即时通讯能够为商品交易提供的东西已经远超可信性了。货币只不过是证明持有人具有一定财力的凭证而已,而在移动支付方式下,付款方不仅实时地将这种凭证交与了收款人,从而完成了支付,而且已经帮助收款人将所交付的款项实时地存入了银行账户,开始生息了。在移动支付方式下,普通当事人、从而银行体系之外的整个社会都不必实际地持有和保存货币,仅仅依靠其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实时通讯来运转货币。这种机制使得货币真正地成为“记账货币”,其所带来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本质性的,至少是巨大的和历史性的。
作者:李斌
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