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并活得更好,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终极意义。
人类从猿人一路进化过来,有两种本能过去帮助人类幸存并繁衍下来,却在现在反噬着人类自身:一种是对食物的超量摄取,另一种就是对恐惧的过激反应。
本能和进化
在远古猿人时代,存活的最大威胁来自饥荒和野兽。经过残酷而又漫长的自然选择,我们人类的共同祖先,终究变成一群“吃货”和“跑男”。他们一看见能吃的东西就尽量多吃,储存脂肪以应对频繁的食物短缺;他们一听到风吹草动,不管是真是假,想都不想就先跑为快,因为反应慢或者过于乐观的同伴,最后都丧生于野兽之口。
这两种生存的基本技能让他们得以大幅提升熬过饥饿躲过野兽的机会,存活下来繁衍后代,并把这两种技能牢牢地烙印在后代的基因里,成为本能。
可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生存的最大障碍已经不是食品的短缺: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提供丰沛的食物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人类生存的敌人,也不再是野兽。现在已经颠倒过来,野兽生存的敌人是人类,野兽如果进化快学聪明了,见了人应该扭头就跑,以避免成为餐桌上的野味而灭绝。
时代早已巨变,人活下去已经不成问题,活得更好才是所追求的目标。人类活动的焦点,变成从同类手里争夺更多资源,以活得比同类更好。
观点:BitMEX暴雷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发展 会加快比特币ETF获批:10月2日消息,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BitMEX的制裁给加密货币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但许多分析师相信,从长期来看,这对该行业具有良好的影响。Bitwise Investments全球研究主管Matt Hougan表示,CFTC对BitMEX的打击是几个月来加密货币领域发生的最好的消息,因为它将有助于驯服加密货币的蛮荒时代。经济学者Alex Kruger也声称,政府机构打击BitMEX可能会增加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获得批准的可能性。Abra首席执行官Bill Barhydt则认为,此举将不会对比特币产生影响,但应该对DeFi来说是一个警钟。(U.Today )[2020/10/2]
人类能否通过进化,就像去掉尾巴那样,摆脱过量摄取食物和对恐惧过激反应的本能吗?没那么容易。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进化的进程是非常缓慢的。进化的速度慢到单独个体几乎感觉不到它在发生,长到普通个体用尽一生也无法看到它的变化。
人类进化之所以缓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寿命长。在进入科技全面发展之前,人类的整体平均寿命已经达到40多年,相对大部分哺乳动物已经算比较长寿。越来越发达的医疗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又大幅延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寿命。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已经从200年前的40岁大幅提升到70岁左右。再加上不断提升的人文、道德和伦理水平,也在抵抗和延缓人类自然选择的进程。
观点:若每周收盘价高于11500美元,将看涨比特币:比特币在周五(8月7日)遭遇短暂回调,从11800美元跌至11300美元。这一事件是由于股市对白宫继续就微信和TikTok在美国的运营问题炮轰中国公司的消息做出反应。
之后,比特币重新回到11500美元的支撑位。距离本周收盘价只有几个小时了,Arcane Crypto首席执行官Torbj?rn Bull Jenssen解释说,比特币的周收盘价超过11500美元将是看涨的。“比特币最近突破10500美元左右的技术阻力位,正逐步形成自2018年1月以来首次突破11500美元的周收盘价。这是非常看涨的!从潜在的市场发展来看,BTC到年底达到2万美元以上的历史新高(ATH)并非不可能。”(Ethereum World News)[2020/8/9]
然而,人类一方面对内用尽全力,延缓人类自身的进化,另一方面对外却恣意地改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人类对内和对外用的是同一个武器: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
科技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内不断延缓人类自身身体结构进化,对外却不断加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内外速度巨大的差异,造成一个很独特的矛盾现象:我们现代人的身体结构和4百万年能直立行走的猿人祖先相比没太大变化,和另一远亲分支大猩猩的基因差异只有4%,然而现代人每天面对的生活环境,却是400年前最富创造力的人都无法想象得到的。
观点:若比特币网络继续拥堵,用户将会转向其他山寨币:BitInfoCharts的数据显示,比特币的平均费用从5月20日的6.65美元降至5月25日的3.07美元,降幅近54%。中位数(最常见的费用)最高曾达到3.91美元,但现在已降至1.65美元。BCH支持者Hayden Otto表示,如果网络继续拥堵,用户将会转向其他山寨币。他认为这已经在2017年发生了。Hayden Otto认为比特币拥堵导致的费用上涨与用户转向其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直接关联。按照他的说法,这导致比特币的市场主导地位下降,而与之竞争的加密技术则出现爆炸式增长。有相当多的猜测认为,比特币的区块奖励减半可能会破坏其区块链的稳定性。Hayden Otto认为,减半确实确实对比特币的功能动态产生了这种不稳定的影响,尽管这种情况已经开始逐渐消除。他说,在达到今年的最高水平80,000之后,最近在比特币内存池中进行的未经确认的交易数量稳定在20,000以上。Hayden Otto表示,这是一个迹象,表明比特币网络在最近几次减半后的经济变化后正在恢复稳定。(Cointelegraph)[2020/5/27]
知识和理性对抗动物本能
显然,人体自身的构造,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自己创造出的世界。
平衡这种内外变化差异矛盾的重任,交给了人类最引以为豪的器官:大脑。如果我们人类无法通过加快生老病死,达到肉体上的自然选择,就只能靠大脑在思维领域进行不断的自我重生蜕变来跟上变化。就像一台30年前的PC要完成现在高度复杂的任务,唯一的可能就是给它设计一套完美的软件,而且这套软件要经常升级更新。
观点:USDT仍无真正对手 更强监管下加密抵押稳定币解决方案或更受欢迎:LongHash发布分析文章表示,目前Tether ( USDT ) 在稳定币的市场上并没有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数据显示,当前市场上有近80亿美元的USDT ,而市值第二的稳定币USDC 供应量仅约7.5亿美元。Tether一直都处在舆论的中心。一些人质疑Tether背后的公司是否真的有足够的储备金支持该稳定币,一些学者认为它可能被用来操纵整个BTC市场,其他人则对此表示质疑。现实是,当人们尝试摆脱加密货币的波动性时,他们最需要的依旧Tether,其他稳定币在需求量方面始终难以望其项背。文章指出,一方面网络效应是Tether成功的一个因素,但另一方面该稳定币还有另一个关键优势。相较于市场上的其他稳定币,USDT似乎更不容易被监管机构和立法者接受。实际上,令Tether受益颇多的另一个点是,人们认为如果他们采用USDT ,而不是USDC之类的稳定币,他们的资金被收缴的概率会更低。一种不太可能被收缴的数字资产会比那些有方便执法的后门的数字资产有用得多。这也是比特币被创造的初衷。文章最后表示,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稳定币可能都会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监管,因为在技术层面上,他们实际上并不比传统、中心化的支付解决方案更去中心化或者更抗监管。到那时,像DAI这样的加密抵押稳定币解决方案可能会更受欢迎。[2020/5/7]
人类的大脑,就是目前为止自然界创造出的最完美的“软件”,指挥着4百万年以来没怎么更换的“硬件”,去应对400年前做梦都不敢想象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声音 | 观点:对于区块链的投资 投资机构应持谨慎态度:对于区块链今年的投资形势,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表示: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去做尝试和创新是很有必要的。第二,区块链在今天确实看不到落地场景,而且在有限的、可见的未来,同样看不到落地场景,这是区块链最大的风险所在。第三,在国家层面,应该有序、高度监管地去尝试这种创新,千万不要一窝蜂地大干快干。众麟资本创始合伙人朱海彤则表示:他现在对团队的要求是,要紧密关注区块链在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变化。“其实区块链基本上提升到了国家的层级,它并不是简单的像我们的天使投资机构能够参与的机会。”(同花顺财经)[2019/10/28]
大脑如何被设计并更新成完美软件,去完成这种平衡内外差异的壮举
?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人类不断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社会的影响,从而提升人类认知,并获得科学理性客观的判断力。
尽管如此,大脑依然无法完全驾驭本能,有些本能相对容易控制,有些本能大脑也无能为力。
比如在摄取过量食物方面,大脑对该本能控制的结果令人喜忧参半。根据英国《柳叶刀》杂志网站在2014年刊登的一篇有关肥胖的研究报告,全球如今有三分之一的人超重或肥胖,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可喜的是,现代人都知道肥胖会危害身体健康,破坏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地位,甚至影响寻找伴侣和事业的成功。因此,注意体重的人,在每次吃东西时,就会理性地提醒自己,不要放任本能去乱吃,要控制住食欲。如果单靠自己的理性无法控制食欲,就只能求助于外界帮助,比如吃减肥药、减肥餐等。这些行为促成减肥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对恐惧过激反应的本能,大脑处理起来更加棘手。
大脑对恐惧过激反应本能的抑制,需要知识积累和理性思考两个前提,既要有对产生恐惧的原因有足够的认知,同时要在恐惧发生时保持理性客观科学的判断。比如人类天生恐惧黑暗,毕竟黑暗代表未知和危险,但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加上对火和电的利用,几乎使人类摆脱了对黑暗的恐惧。假如某一个晚上突然断电,相信一般人不会因为害怕黑暗而惊慌失措。或者一个晴朗的大白天太阳突然不见了,我们能理性的分析可能发生日食而不会以为灾难降临而六神无主。
可惜,人类不仅在很多领域还没掌握足够的知识,而且在很多时候是不理性的。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理查德·泰勒说过:人类是有感情、有灵魂、有弱点的个体,对于所有不确定性和未知领域,我们的行为无法做到完全理性,最多只是有限的理性(BoundedRationaliity)。
显而易见,在现实中,我们的直觉经常不准,本能往往发生错误。好在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尝试,不断提高自身经验,不断学习。当然,能够不断学习和尝试的前提是,这个事件本身利害关系小,可以频繁发生。比如饮食控制,我们可以在每次吃饭的时候,慢慢变得更加理性地控制饮食。但是在很重要的、利害关系大或者人生只有非常有限次尝试的事情上,大多数人无法获累计经验,更加无法理性选择。比如在面对婚姻、面对生死抉择的问题上,大多数人的感性和直觉变成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
新冠疫情下如何面对恐慌?
而新冠疫情事件,则是个非常极端的案例,它凝聚了造成恐慌诱发过激反应的所有要素。
首先,新冠病是个全新的病,尽管科学家夜以继日地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但依然有很多有关病未知的有待人类去揭开。其次,人类的经验派不算用场。人类在近代社会,还没有遭遇过影响这么严重的全球性疫情,尽管历史上也有像黑死病那样的大疫情,但是当时社会生活环境和当代迥然不同,因此很多经验无从参考,人类只能摸索着前进。最重要的是,染上新冠病意味有死亡的风险,在缺乏新冠病疫苗和解药的情况下,面对健康和生死问题,正常人都会变得不理性,都会产生巨大的恐惧并本能地过激反应。
而社会是由一个个正常人组成的,因此新冠病顺理成章地诱发罕见的社会和经济大动荡。这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现状:全球各地陆续封国封城,各国股市史无前例地恐慌踩踏连续暴跌,人们排队抢购生活用品,世界兵荒马乱人心惶惶。
作为个体,我们如何应对如此空前绝后的恐慌?
在这万马齐喑的时刻,很容易产生过度悲观和恐惧。大家不妨冷静一下,看远一点,不要低估人类社会克服困难的能力。在灾难中,我们难免迷茫、困惑和不安,但是只要稍微把眼光适当看长一点,比如6个月或者1年,病终究会被战胜,人类还是会走出困境,就像过往人类经历过的比病和瘟疫更加严重的其他危机一样。
选择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问题:选择成为正确的悲观者,还是做一个成功的乐观者。有一本书叫《乐观者赢,悲观者胜》指出:成功的人尤其是在创业领域,往往都是乐观者,善于在大家最悲观的时候发现机会,而那些评论家,一般情况下都分析得头头是道,然而虽然他们是对的,却丧失了难得的成功机会。
正确的悲观者是媒体的宠儿。随着疫情进一步扩大,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是几乎任何媒体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争夺读者的注意力,本能地偏负面和悲观。正如食品广告总是千方百计地诱导观众的食欲一样,新闻媒体经常不惜危言耸听,来激发读者对恐惧过激反应的本能,从而提高点击率和传播效果。我们不一定要成为成功的乐观者,但是我们可以尽量控制接触媒体的数量和质量,避免被普遍悲观的媒体熏陶成正确的悲观者。
在发生危机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冷静,用理性控制本能,用科学战胜恐惧,呼唤面对灾难的勇气,坚定人类必然战胜病的决心。
“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这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对全国公民的讲话,他说:“唯一值得恐惧的只有恐惧本身,一种莫名其妙的、丧失理智的、毫无依据的恐惧,它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
疫情下的投资思考
最近笔者被频繁问到如何在投资方面应对病疫情:是否抄底美股,是否买入数字货币,要不要换美元,A股现在要不要抛,现在买房是不是时候。显然,投资者在如此动荡的市场环境里,极度迷茫,希望能听到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建议。
这些投资问题极难回答,笔者虽然有自己清晰的投资策略和具体操作,却无法与大家分享。“此之蜜糖,彼之*****”。投资决策虽然结果只有两种:买或者卖,但是得到决策的过程却是纷繁复杂,参考因素和变量众多。在没有完全了解询问人全方面的具体情况下,冒然提供投资建议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也不专业的做法,尤其是在如此巨大波动的行情下。
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目前任何投资决策的最重要的参数,是本次疫情发展的方向。在控制住疫情方面,笔者相对越来越乐观,理由非常的朴素和简单:当各国政府和人民都空前绝后地重视的时候,表示最应该担心的时候已经过去,疫情继续大规模破坏造成最坏后果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很小。我们应该对自己和同伴们有点信心,难道倾全球之力制服不了一个小小病?人类活到现在成为自然界主宰可不全靠运气。
特别强调,笔者是对疫情相对乐观,而不是对投资乐观。从疫情乐观转变到投资乐观,需要包括时间在内的诸多因素配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投资人是否依然过度恐慌,是否恢复理性思考。只有这时候,才是市场的真正底部,这需要时间。
有句话叫做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Apictureisworthathousandwords),那就借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瓦尔的《猎虎》,供大家鉴赏和体会。他那副现存在巴黎罗浮宫的传世巨作《自由引导人民》更加广为人知,但显然《猎虎》在此时更加应景。
猎虎,德拉克瓦尔,1854年,巴黎奥赛美术馆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