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eFi成为加密市场中最热门的领域,其中的主要催化剂是各DeFi协议开始发行自己的治理token,并通过流动性挖矿的方式进行分发。
这种现象背后有四个问题需要思考:
一、治理token的作用是什么?
二、什么样的协议需要治理token?
三、治理token如何分配?
四、协议治理的长期激励来源应该是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治理token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认为治理token有三大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帮助协议冷启动,完成自举;第二个作用,是充当治理时的选票;第三个作用,是对DeFi协议的保护,当DeFi协议出现问题时,这个token的持有者实际上是最终的风险承担人。
动态 | 比原链创始人段新星因个人原因离开比原链团队:比原链创始人段新星刚刚转发微博称因个人原因将离开比原链团队,他表示自己以后仍会以社区参与的形式,贡献一份力量。注:段新星曾在7月18日辟谣称离职是谣言。[2019/9/27]
公司治理中最常见的是委托代理问题,这是常常由于股权持有人和公司经营人不是同一批人,权责利不统一造成的。我们观察到,在去中心化协议的治理中,如MakerDAO,token的持有者一般可以既是协议的管理者、协议发展的受益者,合理的设计可以让token持有者的权责利统一,避免委托代理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协议需要治理token?
比原链官方否认主网分叉及挖矿被破解谣言:近日,比原链团队针对近期关于比原链不实消息做了回应,而针对部分媒体发布及网传的“比原链未上线主网可能面临分叉”以及“比原链挖矿疑似被显卡矿工破解”等消息,巴比特于第一时间向比原链项目方求证,获悉以上信息均属虚假不实信息。关于比原链GPU挖矿问题,C版本的挖矿算法已经在GitHub上开源,GPU显卡、ASIC矿机都可支持比原链挖矿,只是效率不同。另GPU需要自行开发显卡驱动程序,不存在算法破解一说。因此其“分叉”“先跑”说法并无实际依据。比原链项目方表示将持续关注相关讯息,并对发布不实信息的媒体进行相应追责,也同时恳请广大社区用户不信谣传谣,明辨消息来源,比原链项目方将针对用户疑问进行持续解答。[2018/5/5]
我们认为此类协议需要
比原链即将迎来主网上线:比原链官网公众号发文《比原链|共建生态,拥抱未来》,文中指出,继比原链Tensority算法细节发布之后,比原链即将迎来主网上线,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结合的时代也将开启。[2018/4/19]
-有去中心化的价值主张
-有广泛的利益相关者
-在运行过程中对协议进行调控
-进行长期更新
而DeFi协议通常都具有无中心控制点、无偏见的价值主张;它们无需许可,有着广泛的潜在参与者、利益相关者;并且大部分协议在运行中,都需要对一些风险参数运营操作进行管控,比如抵押率、清算参数、是否接纳某项资产等等;多数协议都处在发展的初期,后续需要持续更新。
综合这些因素,DeFi开启去中心化治理是必然要走的路。
第三个问题,治理token如何分配?
我们看到过去已有的一些token的分配方式——PoW/PoS等基于共识机制的挖矿、Merkle挖矿、私人销售、公开销售,还有就是流动性挖矿这种基于业务激励的分配。
Compound和现在很多其他DeFi协议的流动性挖矿是一种直接激励或者说补贴自身业务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业务的短期提升是很有效的,但我们其实已经有一些观察的例子表明,此类分配方式带给参与者的高收益无法持续的。
在这方面,我们看到MakerDAOMKR的分配方式是面向特定的组织或个人私人销售,这对它在早期维持较高的治理水平或许有积极作用;同时MakerDAO可用募得的资金间接地推动其业务发展。
关于第四个问题:协议治理的长期激励来源应该是什么?
我们看到,治理token的激励来源主要有两个:
1、token定向增发的激励
2、业务收入的激励
所谓token定向增发的激励,就是对进行Staking/参与治理的持币用户分发增发的token,以激励他们参与治理——这实际是向未参与Staking或治理的持币者收税。比如SynthetixSNX的持有者的部分激励就来源于此。
所谓业务收入的激励,就是协议通过构建平台,使得诸多交易在平台上发生,平台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让后将该部分收入分发给治理token的持有者,以激励其参与治理——这是对平台使用者的收税。比如MakerDAOMKR的激励就来源于此。
我们认为后者是比前者更合理的激励方式,但对协议有一定的要求,协议的业务模式应该清晰且有市场匹配的,能够产生持续的盈利。前一种方式,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可以助力协议早期的发展和探索。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